主页 > 界诠法师 > 佛法开示 > 净心诫观法 >

诫观修习安那般那假相观法第二十

此篇是修习安那般那假相的一种观法。“安那”是出,“般那”是入,就是修出入息的一种对治法。前面五停心已经提到这个事情,那么这里告诉我们修习的次第以及怎么去坐禅。
 
 
 
   【夫坐禅要法有十种:一者、先托静处,远于水火、禽兽、音乐,八难土境,令心安隐】
 
  就是我们平时坐禅有十种,初修的人要远离憒闹,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没有种种难处。所谓“八难土境”,就是刮风、下雨、有火、有恶王、恶贼等等,这些地方不好打坐,要找一个清净的地方令心安隐。
 
 
 
   【二者、厚敷草蓐,中高边下】
 
  坐硬板凳或石头上要稍微铺一下,中间铺高点周边低些。你们在房间打坐也是一样,准备一个蒲团或者别的垫座,坐的地方稍微高一点,放脚的地方稍微低一点,如果前面高后面低,气就不顺,容易得病的。稍微垫高一点,五六公分高左右,垫的东西不要太硬也不能太软。你用海绵来垫太软了,也是不可以的,软趴趴坐在那里气也是不顺的。
 
 
 
   【三者、缓带衣裳,节食少饮】
 
  打坐的人衣服不能穿得太紧了。出家人的衣服一般很宽大,用披风围一下挡风,不能用皮带勒,现在我们都用松紧带,那松紧带也不能太紧,太紧了气血不通,也会造成生病。不能吃太多,饿了也不行,咕咕叫你打坐也坐不成,要刚刚好才可以。
 
 
 
   【四者结跏趺坐,左手压右手,闭目合口齿不相啮,端身平视】
 
  结跏趺坐就是双盘,能够双盘最好,不能双盘的单盘也可,实在不行呢,两只脚架在那散盘也可,不过这样心难平静。
 
  左手压右手上,这叫定印,我们通常是结弥陀印,有时候是结定印,这都不妨,你习惯怎么放就怎么放。
 
  所谓闭目,不是完全把眼睛闭上,紧紧地闭上,这样会昏沉会睡着的;是微闭,稍微有一点闭,眼睛下垂。你看我们观所有的佛像,都是那种定相,眼睛下垂闭起来。不用把牙咬得紧紧,那也不得劲。很自然的你就眼睛微闭,嘴合上,舌顶上腭,舌头稍稍地顶在上腭,这样就能很平静地坐在那里。
 
  身体要坐得端正,腰背不要驼着,也不要硬挺得直直的,用劲挺起来气血会不顺。有一些人稍微有一点驼背没关系,你不要硬撑着很直,这样后背心很酸,肩膀也会很酸,会很不舒服的,要刚刚好往那一坐就可以了。打坐虽然说是很简单,要是搞不好,坐着就不舒服。
 
 
 
  【五者、年少腹饱当数出息,年老腹饥当数入息】
 
  如果年轻或者吃得很饱的就数出息,就是呼气数数,吸气不数。年老的或者肚子稍饿一点的数入息。那有人数出入息的,出去一、进来二,这里告诉我们应该是单数,就是光数出或者光数进。
【六者、当观出息去鼻远近,入到何处,即知气色,初粗后细,下至气海,上冲于顶】
 
  你要看那个呼吸离鼻子到底有多远,心才能够摄得住。你不要管这气往到气海当中,然后又冲到顶门上去,你要是七想八想,身体就会出现种种怪毛病的,所以你观出入息就好。如果有哪有不舒服,比如说腰有点痛,肚子有点痛,或者头有点痛,这说明我们气血不顺。有时候你会觉得头上气很大,这其实是一种幻觉,不信你拿张纸张放在那里看纸张有没有飘起来,如果纸张飘起来说明有气冲上去了,其实是没有的,那是一种幻觉而已。如果你觉得气盛脑子很大,你可以观想到丹田,或者观想脚趾头在呼吸,气马上就下来了。
 
  如果晚上睡不着,不是失眠、精神衰弱的那种情况,你躺在那里,就观脚趾头的呼吸就能睡着。心观想它在呼吸,气血马上就下来了,那气一旦下沉,你就睡着了。
 
  如果觉得头有点痛,那么你就注意一下眉中在呼吸,或者人中在呼吸,你不要鼻孔,或者说嘴这一圈地方在呼吸,这样心就比较容易平静下来。这告诉一些打坐的方法。
 
 
 
   【七者、从第一息数至第十,若未至十,缘于异想,还摄取心,更从一数】
 
  数息是从一开始,数一、二,后音不要拉的太长,大概作意一下子,很轻很自然地数。如果数了数到十二、十三上去,说明你心散了,要赶紧把它收回来,重新从一开始。或者你数到七、八就回到一了,那说明心不归一,或者懒得数,想别的去了,那心散乱了。
 
  这数息观很好,我们不要好高骛远,说那大乘道理很深很大,如何观空产生智慧,那是很难的。你修数息观也很难归一的,数息观相当于参禅参公案,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你搞来搞去就会猜谜语,也猜不着是什么东西,不知道他说些什么。那祖师他们都这么讲,“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什么桥流水不流呢,你猜不出来,还不如实实在从数息观开始。你在禅堂打禅七,就从数息观开始修,心就比较容易归一,心归于平静,他能够产生智慧。我们考虑问题一般都要先静一下,为什么呢?昏昏扰扰,烦恼太多了,干扰我们的智慧不能生起,如果我们能够静一下,那智慧就产生。
 
  修数息观就这么数,来回地倒,数数数习惯了,他就自然而然从一到十。也可以跳跃地数,一、三……数到十九,再倒过来数十九、十七……数回到一,这数息无非是告诉我们一种摄心法。
 
  修数息也可以念佛号,观想佛号,把佛号分成三段,三句一段。你观想那个佛号横的竖的排都可以,“南无阿弥陀佛”念三句,再念三句,后面念四句完了,然后再从第一句开始,那佛号看得清清楚楚,你心就无他缘,就归在一处。这样修,你一天能修上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心会非常地平静。

【八者、手掌之内置一明珠,系念观珠心心相续光明即现】
 
  为什么说放个明珠,无非是系念,手上有一个东西系着在那里。我们凡夫通常会着相,总想有一个东西,说我这个明珠能够发亮有多好啊。你要是搞个健身球,铁的或不锈钢的,放在手上,你作意想它发亮,那容易着相,这可做可不做,不拿更好。
 
 
 
  【九者、如五停观对治现行,五种烦恼随起随治,随分解脱烦恼不行,令戒清净,以戒清净故,诸天欢喜善神卫护】
 
  什么烦恼粗重起来,随着哪一种去对治,就能得到随分解脱
 
  ,这是修行的一个感应。我们也不要希求修行时得到什么善神来拥护,神来跟我们讲话,不要搞这样的事。有一些人修道修了一段时间后,说佛会跟他讲话,观音菩萨经常跟他讲话,明天晴天还是下雨他都知道,你没那么大的神通,那是着魔了。修行不要渴望得到什么神通或者异相,佛不允许这样,那样会走岔路。
 
  修行要学教理的原因就在这里,不学教遇到问题你就不知道如何是好,所以要看《楞严经》,看经解,才知道是什么样的境界。我们通常把那些魔境当成圣境,觉得很好,完了!《楞严经》里面说,那无非是一种相似的境界,魔境出现而已。你要是懂得教理,就会是“魔来魔斩,佛来佛斩”,见到佛你也别欢喜,见到魔你也别害怕,不恐怯,心如金刚动摇不了,这样才好。
 
  也不要着急着想要见到什么境界。有一些人很神奇,出家没几天,诸佛菩萨他都见着了,见光见花了什么境界他都有,或许说个人的善根因缘不同而见到,那没关系。我们没见到,可能诸佛菩萨觉得我们因缘不成熟,这也没有关系。
 
  我出家二十几年,啥都没见着,五台山来了三四次,也没见到文殊菩萨,也许文殊菩萨变什么一种情形来见我,我也不认得,我们是牛羊眼认不出来。像法照大师那么殊胜,没来之前就见着了,来了又见着几万菩萨,他那种境界,对我们来说是可望不可求的,是不是?但是我们对佛法还是有信心,相信确实有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也会住在清凉山,《华严》里面这么讲的,我们谛信无疑。
 
  过去有多少人证得,现在有多少人证得,乃至未来都会有人证得,所以说我们相信。信为道源功德母,我们虽然没见着,但是确确实实是有,过去有人见到,所以佛法才有它的生命力,如果说完全没有,谁都没见着,佛法怎么会有生命力呢?
 
  普陀山,观音菩萨就是在那里有显灵,观音菩萨为什么偏要在这个地方显灵,而不到别的地方去显灵呢?菩萨的示现有他的用意,他就有不可思议。人家去到普陀山就能见到观音菩萨,很奇怪的事情,要么在海上见到观音菩萨站在莲花上面,要么就在梵音洞里面那个石头缝缝里面,观音菩萨活灵活现的就站在那里。十个人去九个人见到,有一个他偏见不着,他在那哭也没用,他就见不着。如果说一点踪影都没有,完全是假的,那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量,所以我们这也要相信。古往今来那种史传里面,有多少那种奇迹的事情,我们要相信圣贤不可思议,但是我们不要期望显什么灵,这样不好。
【十者、以修定故,举动审谛心不卒暴,谦下柔和忍辱无诤,以是功德增长智慧,临命终时他方菩萨来迎,神识不遭苦患,诸天世人所共称赞,生于净土,见佛闻法,永离三涂,受解脱乐。自余诸法如经所说,汝当受行成戒定根,根性明利名为净心。】
 
  我们要认真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那么容易暴躁及脾气过大,我们需要控制住。修行越好越要谦卑,千万不要贡高我慢。那修行的人通常看不起学教的人,说他们是数他人宝,说食不饱,乃至说不修行,光在那里晃来晃去,又贪名闻利养;那学教的人说修行的人呢,啥也不懂盲修瞎练,在那瞎坐。历来都有这种情况,这都是要不得的。所以我们都要谦卑、惭愧,我们现在还没修好,没学好,我们只是懂得一点文字,这算得了什么呢?闻思修慧,只有闻慧没有修慧,离证得还早得很。所以学的好不要贡高,修的好也不要贡高,都应该谦卑。这样修行能够增长智慧,这样自然感得这种果报,我们不要期待,果报是自然而然的,我们以什么心来修,就会回向什么样的果报。这是修的一个次第过程所感。
 
 
 
  【偈曰: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
 
  我们学道的人自己心里有数,证得什么样的境界,证悟没证悟自己很清楚,《成实论》里面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造次”就是轻率的样子。你即使有什么境界呢,这个在戒律当中就有讲到,你即使真实证道也不能跟没证道的人讲,因为他不相信不了解这个事情就容易生起诽谤。
 
 
 
  【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威,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
 
  稳重少言,别人才会尊重,德行才能够成就。远离人多的地方,到僻静的地方好修道。
 
 
 
  【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货,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
 
  这是一种教诫。应该是“宝货”不是“实货”,就是内心有大智慧,有真才。修头陀要到清静的地方,离懈怠、懒惰,这就是修智修行。
 

 

(责任编辑: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