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心诫观法》界诠法师 宣讲(38)
时间:2024-07-30 10:31 来源:未知 作者:清凉 点击:次
【三者,虽有正法,信乐复难,今随力信,不敢疑谤】
大乘正法也有了,但是产生信心是很难的。人身难得,中国难生,遇佛法能够产生信心,又是很难。
诸位已经有信心出家了,但是这信够不够坚定,小沙弥是不是能够坚持到底,可能要打个问号。他们现在还没有完全处世,对佛门了解得还不多,对外界了解得也很少,只是在五台山,在竹林寺这么一个封闭的地方呆着,那就是坐井观天。天地这么大,如果让他去浙江、江苏、广东转一圈回来,繁华世界看看,那就不一定了:哇!实在是好。——不是好,那是坏!对你修道没什么帮助,那里的出家人啥都干,你说他们能干那我也干吧,我在竹林寺什么都不能干,到这里好好哦,啥都能干。完了完了,你修道就完了。你最好一辈子住在竹林寺,住这你就保险,哪怕你在竹林寺整天睡觉,我看都比你去别的地方好。真的,我一点不骗你,你每天上上早晚殿,回去就睡觉,起码你不造业,没起那些坏心,对不对,淫怒痴你都没有。这句话你信不信,将来你去回味回味,看我讲的有没有道理。
年轻人你住在竹林寺,哪怕是睡上三五年,佛法熏一熏,听不听得懂没关系,就熏一熏,每天熏一熏都好。那三个小巴拉子,现在也熏不了了,不过他呆在这里也好,不造什么业。如果不读书在社会上混的话,那有可能造不少业。现在这样还蛮不错,每天上殿有模有样的,“南无阿弥陀佛”念着,一摇一摆跟着大家走,过堂也正经八百在那念供养咒,念完才吃,吃好了涮钵什么也做得蛮好。他们现在小不懂事,先种点善根,稍微长大一点,也能熏一熏佛法。
似懂非懂不要紧,不懂是正常的,如果说你完全都懂了,那你不是一般人。熏一熏,慢慢让善根增长,再经常培点福德,不偷懒,这样信力就会增长,
“随力”随你有多大的力,你就信多少,有些东西实在理解不了就先放着,不要紧,包括你现在学的经教,不懂的地方会很多。比如你看完《弥陀经》再看《金刚经》,好像就迷了,《弥陀经》样样有,八功德水、七宝行树、水池、琉璃、砗磲,这些都有;到了《金刚经》里面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一空一切空,什么都没有,乃至说以为佛有说法,那都是谤佛。完了,这怎么讲不通呢?《弥陀经》讲有,《无量寿经》也讲有,到了《般若经》,一切都不可得,《心经》里面说“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在难理解不了,对不对?
这是佛分别从第一义谛讲,从世俗谛讲;从方便说,从真实说。因众生的病不同,执着不同,所以讲法不同。十万亿佛土有极乐世界,这是方便说;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我们的心中,就在眼前,那是究竟说。你要从这几个方面来了解。等以后你经教学多了,知见自然就圆了。
有的人学了律说,哎呀,戒律怎么这样制定,左一个突吉罗罪,又一个突吉罗罪,这样不行那样也犯戒,实在是苦恼。学戒的人常常会卡在戒相上:一会儿完了我一个突吉罗了,一会儿完了我又一个波逸提了,然后罪很多很多,一天到晚就害怕下地狱,临终都念着下地狱。完了,这样你就真下地狱了。如果你懂得经教的道理,就会明白学戒是为了制定我们三业,使我们三业清净。你尽力而持,持不了可以念佛消业。
“念佛一声福增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这样的功德不是很好吗?我们每天都拜那么多佛,你那里虽然是造了业,这里不是消业吗,这就开解了。弥陀无妄言,释迦无异语。你想着我决定能够解脱,好欢喜,吃饭也欢喜,走路也欢喜。你每天得想着往生,我学戒了,我能往生;我常怀惭愧,我每天都往生;然后临终时,你还是一句我能够往生,那你就往生嘛!如果你成天愁眉苦脸害怕下地狱,那人家帮你念阿弥陀佛也没用,是不是这样?这完全是心念的问题,心能转物,即同如来。这样你出家就好开心。
随力而信,不敢起怀疑起诽谤。佛对这一类众生讲的是这些,对那一类众生又是那样讲,我们不要生疑,佛是实语者。众生根性差异,佛讲法也就差异。
你觉得自己什么根性,修哪个法比较相应,那你就修那个法。你要懂得根本道理才好去修。学习佛法不要总想投机取巧。
最好最快又最方便的是念佛法门,这个法门不光要具足信愿行,还要死心塌地拼命地念,一心皈命,念到妄想脱落,与弥陀本愿相应即能往生。
修行是一件艰辛的事情,越是艰辛你越不能退失信心,不要怀疑佛法,更不要毁谤。八万四千法门,只是善巧方便不同。不要说禅宗好,明心见性,其他都不好,不能这样讲。你觉得打坐参禅好,你就修那个好;你认为拜佛好,你就修拜佛。
【四者,人身难具,今受男形,根无残缺,相貌成就】
就是说我们身为男子,六根具足,没有残缺,是又一个幸运。相貌好坏,个头高矮,或者身材胖瘦,你也不要去抱怨了。胖有胖的好,广博身如来;瘦了苗条庄严;个矮的小巧玲珑动作方便;个高的拿东西好拿。你不要去想这不好那不好,父母给我们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们业报如是。我们也很庆幸说已得男身,根也具足无残缺,相貌也成就了。
【五者,虽具男形,六根无缺,五欲缠染,出家甚难,今得割爱出家修道,披着佛衣,受佛净戒】
我们在这个世间虽然六根具足,但是往往染著爱憎,被五欲缠缚。
有些在家人遇到佛法后会感叹说:我怎么早不懂得去出家呢,现在有了老婆孩子想出家也不能了,也有的人孩子很小就跑去出家,年轻人时跟他说不要结婚出家去,他说出家我才不干呢。但等你觉得苦了,要出家也出不了了。所以说“五欲缠染”,红尘把你缠住了。
出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大部分当父母的都不同意孩子出家,即使父母自己也是佛教徒。孩子要说出家,他一定不干,每个地区都差不多一样,佛在世也有这种情况。好象一出家这个人就完了,什么都没有了,世人会有种种议论,父母也觉得面子上不好看,好不伤心:哎呀这孩子,培养这么多年跑去出家.....百般地阻挠。但是你下定了决心,劝父母说出家修行,可以了生死,若能成道,将来我回来度你们到极乐世界去。父母没办法只好同意你了。
我们能够割爱,半路出家的把最爱的父母、老婆、孩子、田舍、家财都扔下了,然后在佛门还不好好修行,晃悠着,对得起他们吗?平时不能陪在他们身边聊天解闷,生病了又不能端茶奉水。我们美其名曰自己是在修行,了生死成佛道,可是在佛门当中悠哉悠哉,享受其成,虚耗时光,于心又何忍?每念及此,痛彻心扉。
灵佑大师说,出家人生不能养父母口体,死不能导其神灵,于世间则为大罪人,是不是这样?想到这样,不修行能行吗?还在贪着名闻利养,追名逐利,还在争讼斗论,斤斤计较,划得来吗?
父母把我们从一小点捏大养大,那恩有多重?《父母恩重难报经》里面就说,就算我们把父母挑在肩上,磨碎了皮骨累劫也报不完父母的恩。我们割爱辞亲去出家,这个出家是多么难的事情,非常殊胜的事情,然后我们没有去好好地修行,怎么可以?
古德说“最胜儿出家好,出家二字人知少”。我们出什么家?出烦恼的家,出三界的家,而不是只出世俗那两扇门的家。烦恼的家没出,三界的家没出,大事未了,怎么会去追逐名闻利养呢?我们看见世俗人追逐名闻利养,乃至出家人不去追逐这些事情,我们只是起怜悯心、同情心、哀愍心、慈悲心,不要起可怜心。对他起可怜心,我们就会起贡高我慢,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起慈悲心、痛彻之心说,哎呀,他也出家了,怎么就不懂这些道理呢?还去追逐世间华而不实的东西。我们要这样想,才心安理得去修道。
【六者,虽受禁戒,随戒甚难,汝可于戒律中,尊重爱乐,惭愧慎护】
“随戒”就是持戒的意思,受戒有随戒,这戒律里面这么讲的。虽然受了戒,但要真正持戒却是甚难。
每个地方开戒场,受戒的人都蜂拥而至,然而真正学戒的有几个呢?受戒本意是为学戒,持戒,依戒得解脱,那现在大家受戒赶个什么呢?赶个戒牒。拿个戒牒就是铁饭碗,通行证,到处好挂单,好云游,这就失去受戒的本意了。
受戒了就要持戒,了脱生死这是根本,所以说持戒是甚难。
就是说对戒法要产生恭敬心,这佛所制定的。常思己过,知惭知愧,小心谨慎地护持。
【于此六事若不观察,即便放逸深障圣道】
要时常提醒自己这六件事情实在是很难同时具足,我们现在都具足了,那是非常庆幸的。如果不去观察这六事,就会放逸,这对修道是一种障碍。
人身难得。你要是说无所谓,十八年以后又是一条好汉。这样想就错了,没那么便宜。造了业十八年后还能是好汉吗?十八年以后变什么呢,四个脚爬着来了是不是,搞不好没脚来的也难说。来肯定要来的,变什么东西来不知道。这都要去想,我们信仰还不够,都应该很惭愧,要增长信力。
【既超六难,常应喜庆,难得已得,得已莫失,如是思量,名为净心】
我们超过这六难,具足六难之事,应该欢喜庆幸。难得的因缘如今已经得到,生逢中国,正信出家,那我们就要珍惜,好好护持不要让信心退失,这样想我们心就能够清净。
【偈曰:世有六种难,难得已得具,勤修戒定慧,善解名味句,是故学大乘,问即须知处】
世间有六种难得的事情现今已经具足。勤修戒定慧这三者是佛法的总纲,依戒修定,因定发慧,最终得解脱。
“名味句”应该是“名句味”,这样意思好理解。“名”就是名言,比如说三明六通,戒律、圣道,这就是名,一个名称。“句”就是一句话,比如“人身难得”,这就变成一句话了。“人身难得,今已得之”一句话,那么里面有包含着义理,“味”就是义理,这里面包含着义理。为什么“人身难得”呢?因为众生造业很容易失去人身,那我们今天有过去世的福德,今天得的人身,那就包含着义理!。
我们要潜心学习大乘法,增长智慧,要有“上弘下化”这种大乘之心。我们所问的一些道理,要知道它所出之处。
【受他檀越食,饱腹无智虑,无智长贪瞋,不能如法住,犯禁毁戒足,命终生四趣】
如果接受檀越的饮食布施,饱腹之后而不思惟考虑。不思惟就没长智慧,无智慧就徒长贪瞋,不能安住于佛法,不能如法住。戒就像双足能够帮助我们到达修行的目的地。触犯禁戒好比自毁双足,死了以后就生到四趣当中,四趣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修罗当中去了,不能生善道,不能生人、天。如是思惟,名为净心。
(责任编辑:清凉) |
- 上一篇:《净心诫观法》界诠法师 宣讲(37)
- 下一篇:《净心诫观法》界诠法师 宣讲(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