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界诠法师 > 佛法开示 > 净心诫观法 >

诫观内行密修嘱付殷勤受持法第三十

这段是说道宣律祖对他的弟子慈忍的种种教诫。前面律祖教他修自利,修利他行,乃至修佛智,修佛的功德,这些道理讲完了以后,说你自己要真实去修。怎么真实修呢?内行密修,安安静静地潜心修。
 
 
 
    【告慈忍:父母七生,师僧累劫,义深恩重,愚者莫知】
 
  告慈忍:我们的生身父母,乃至七生父母,以及师长僧团对我们有很重的恩。为什么僧团对我们有恩?师长把我们从一个俗人剃为僧人,然后又从沙弥变为比丘,是因为僧团能够成办作羯磨法,让我们从无戒到有戒,这是累劫的恩,所以说义深恩重,这功德很大的,所以我们初一、十五都要拜剃度恩师。
 
 
 
    【汝始入道,方复别师,旦暮念汝,汝思吾否】
 
  慈忍刚出家不久就离开师父,到泰山那边去住,没有跟道宣律祖一起住。道宣律祖说,你刚出家不久,就离开了师父,师父白天晚上都在念你,想你的道念的有没有增长呢,没跟师父在一起,有没有人教导你呢,关心着这个事情。
 
 
 
    【彼若依止得好人,日夜有宜,如无善匠,心何所寄?汝既出家,受如来戒,失意之间,长劫受苦】
 
  你如果依止到了有好的师长,道业就能日夜增长。如果没有好的师长,那你到底是做些什么事,你的心又寄托在哪个地方呢。你如果一不小心造了业,将来会长时间受苦的。
 
 
 
   【今时末法,众生心薄,背恩绝义,易厌师僧,乐独游居,适情自在,恐不如法,堕於恶道】
 
  道宣律祖离我们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那时他已经讲众生心薄,现在的众生心更薄。
 
  现在的人是真没福报,生逢这么一个乱世。你别看现在经济发展这样那样好,其实是乱世,众生心不古,现在人不比过去的人那么好,现在的出家人也没有过去出家人纯朴。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么一个环境中想要修道,是很痛苦的事情,将来会更坏。将来的出家人,我常常给比喻成什么呢?洪水!洪水一来会淹的,像暴风一样。未来的出家人会更厉害,更凶猛,更没道心,更没福报,为什么?众生心薄的缘故,没有善根没有福报,遇不到善知识。
 
  如果一千多年前我们能够来竹林寺这里,那修行得有多殊胜,祖师大德在这里,法照大师也在这里,他们领着我们念佛,念那个五会念佛,那是绝对殊胜!法照大师能够蒙得文殊普贤亲自授记,多次见到瑞相,我们能见着吗?我们只是从传记中看到而已,我们没有那样的福德因缘。如果能跟着这么一位老人家一起念佛,肯定受用,肯定了生死,除非你不想修。
 
  怎么说众生心薄呢?不讲恩义,不敬师长,不乐意随僧团,喜欢自己东游游西住住,凡事随自己的意思,他就觉得很好,其实这样很不如法,将来恐怕会堕入恶道。
 
 
 
    【无那缠怀,撰制斯诫,略述近标,表宣人事】
 
  我们活在世间本身就是很无奈的事,恶业缠绕着,也是一种无奈。所谓无奈,就是你不想做的事情非要你做,不想说的话非要你说。无奈之下,就写了这个三十篇的诫观法,约略说明一下修道的目标,树立一个基本修道一个观念,表达宣说人世间的事情。
 
 
 
    【诸馀部帙,大家共知,当道经论,汝应自有。大乘要义,率土咸同,更欲显示,恐卷轴繁滋。直洗汝心,犹过千句,汝可如渴得水,随饮莫齚,静处披读,何劳他见】
 
  “诸馀部帙”就是其他的经典。讲经论的一些大道理,你应该都已经明白,不需要多说了,大乘的义理都是相同的,重复讲的话,经卷就冗繁了。能直接讲到你的心,不过千句而已,你要像渴了得水一样开怀畅饮,了解它真正的痛彻,一个出家人应该做的哪些事情。闲静下来打开看看,不要去咬文嚼字,诫观法的道理明白就可以,也不需要让人家知道。
【我之微意,汝未能知,纵使世人亦不谙悉,唯有天眼者,证知我心。汝可依行,终不谄误。】
 
  我根本的意思,你恐怕还不知道。即使世人都不能真正了解,唯有天眼的人会知我意。
 
  道宣律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持戒精严,天人都给他送供,他学问又博大精深,是非常了不得的一个人。
 
  你要真正依诫观法去行,勉策自己不要误走歧路;去修禅观、五停心观,修这些观法,如何勉励自己,不要去懒散堕落。
 
 
 
    【何故静寻不令人看?唯圣与圣,物以群分,愚智别类,方以类聚。今时学者,意见差殊,迭相是非,破他自誉,赞己毁人,邪情怪笑,无急之语,竞共书持。要切之言,贱而轻薄】
 
  为什么让你找安静的地方自己去寻思而不让别人看见呢?就是说众生有分类不同,愚痴的、智慧的,各有各类的相投。讲究学问学法的人,意见不一样的差别都很大,有讲别人的坏话,赞叹自己的。无关轻重的言论,大家竞相信受,恳切重要的教导,反而被轻视。
 
 
 
   【欲得广知,不欲广行;愿多达解,众中独出。规贪虚响,聪明声息;背舍身心,野偷名利。三涂即至,终无免期。经云譬如一日挑千人眼,此人实行罪重於前。为此避护,唯汝自知,非是诫中多有过失】
 
  你要想知道的很多,还不如去广行,佛法贵在修,贵在证,不在于知多少学多少。真想修道的人,知见确立起来了,懂得一些大纲也就行了。有的人学很多知识,写几本书,发表很多文章,那又怎么样呢?依然不了生死,还不如广行。
 
  有一些人喜欢说,我很有知见。现在学佛的人都在搞考证、考据文献,学日本人那一套,好象知识很渊博。六祖当年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悟道,那现在有人去考证说,那这句话原先不是这么说的,梵文巴利文里面不是这样的,应该是怎样怎样的。这考证了又能怎么样呢,考证能悟道吗?六祖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个事情,他听到人家诵诵,觉得这个很好,就到黄梅求法,他一听“应无所住”就悟道了。所以佛法在于义理,而不重在文字,不要图虚名。也不要常常虚张声势说,我有多厉害,我能做多少事情,觉得自己很聪明,懂得很多的道理一样。
 
  不护守身心,却想着窃取名利。名利本来就不是你的,而你想尽办法弄一点小聪明得到那些利养,你如果一直这样,三涂很快就会到的,最后都不能减免。这在佛法当中都是痛斥的行为,所以说这个过患很严重,超过日日挑多人眼睛的罪过。因此你要爱护自己,尽量避免此类过失,不是说诫观法当中有很多过失,这是劝勉的意思。
 
 
 
   【世有难语、并语、坏彼语,华绮语、越理语、衮语,番语、牒语、迷人语,恼乱语、差闷语,今时后生,专学此语,在前解者,欺未解者,直习戏论,何关修道?口劳神疲,心无一润,烦恼更增,吾我转大】
 
  世间的这些种种语都不实在,有解的人欺骗那些不解的人,故弄玄虚,习惯说些戏论,跟修道没一点关系。修道心要坦露的,非常质直的,了解佛法你直捷去修就对了。不然嘴巴讲的辛苦,身心也疲备,可一点好处也没有得到,我执我慢反倒增长了。一个人学问大,我慢就会更多一点,以为自己很有知见,瞧不起别人。
 
 
 
    【一生勤苦,损功无福,意在名利,未详净心,假名得利,何由可消?如大猛火,难受难近】
 
  一生虽然奔波很辛苦,可是他没有功劳,没有福德。因内心想的是名利,想我有多厉害我又如何如何,而不知道如何净心,借假名而得到的利养,这怎么消受得了呢?名利就像猛火,靠近它会使你难受,甚至被烧死。
【又复如法语、易解语、身心语,戒律语、要切语、离罪语,治障道语、入理语、成就语,若见如是等语,即拍手大笑,眼不欲视,何况受持。汝当缓寻,字字思量,一字之中含无量义,若直读之,少时即遍,依诫起行,一生不彻,贵在快行,不在快读】
 
人对有助于成道的法语反而不相信,觉得可笑,看都懒得去看,就更不去说受持的事情了。你应当慢慢地思量诫观法当中每一个字所含的意义。
 
  我们也要自己去体解,去明白,琢磨出道宣律祖每句话的用意何在。对一些大道理,他只约略提一下,他说那些不是我们薄地凡夫能够了解的。利他行也讲得少,因为我们现在力所不及,只是让我们了解法理如是而已。而自利行却讲了二十五篇之多,因为自利非常重要,自利以后才有能力利他。
 
  如果只是读一遍,那很快就能读完;如果依此诫去执行,一生都很难做到圆满。学习贵在明理后快行,不是快快读过就算了。
 
 
 
    【手执眼看,宜应垂泪,生难遭想,如见世尊,何以故?宣扬劝发,顺圣道故,教汝净心,趣菩提故】
 
  祖师写得非常地悲切,告诉我们一个出家人应该如是。看了如此悲切的话都会垂泪,他说的每一字每一段都是顺圣道,教我们如何趋向菩提之道。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去追求世间贪爱名利的事情,以及眼前活计的事。
 
 
 
    【凡经论诫,义有二种:一者顺理。如来秘藏空平等法,泯相入真,冲玄密境,补处莫知,二乘不测,是名顺理。二者文义易解,读时滑利,或作偈颂,美妙悦心,名为顺情】
 
  经论里面的教诫也有两种。一种是顺理。“泯相入真”就灭相入真。如来的秘法连补处菩萨都不知,弥勒菩萨是补处,他都莫知,二乘就更揣测不了,这是顺理。第二种情况是顺情,文字读起来身心愉悦,陶冶情操。
 
 
 
    【相欲似浅,因斯入深,废见皆是,立见悉非。譬如大海初入没踝,渐进无涯底不可得。如七日婴儿,未消上馔,庸野田人,岂乘辇舆。未食便餐,必被噎塞;非乘强乘,智者呵责】
 
  虽然从文字上很容易理解,但是义理上是很深,要从浅至深、慢慢地深入。就像小孩子吃东西一样,一下子不能完全消化,乡野村夫乘坐辇舆不能受用。还不会嚼咬就吃大餐,必定会被梗噎住。大乘是佛法中最高深的法,你是做不到的,那就不要逞强去做。
 
 
 
    【但佛法大海,无智莫入,宝台千仞,非阶莫升;始入道门,未修戒定,越学空宗,佛不随喜】
 
  佛法之海深不可测,少智人不要轻易尝试;宝台之高千仞以上,不按次第去学,无法一步登上。刚入佛门,戒和定还没修坚固,就去学空宗,佛菩萨也不赞成。空宗是般若思想,大乘菩萨的道理。
 
 
 
    【积世鄙夫,辄持国玺,王若见者,必当重罚;要从五停,除恼证圣】
 
  比如无知的老百姓拿着国家的玉玺,如果让国王看见,必招大祸。所以说要从五停心开始,慢慢来,不要好高鹜远。
 
 
 
    【今此诫者体无华巧,愍汝情深,指事约勒,又恨冒沾师首,愚於教训。故遣苦切入心之语,如对面言,成汝道行。既自知已,转教同学,及馀智者】
 
  此诫文没有华丽的语言,只因愍念师徒之情,所以简要说明修道过程中的一些事项。你切不能贸然当人家师首,恐怕你不懂得如何去教导别人。说如此苦切的话,如师徒对面而言。等你自己明白了以后,才可转教你的同学。
 
 
 
    【吾甚疾劣,宿不保安,傥不见汝,此当遗嘱,旨不殷勤,如诫净心】
 
  道宣律祖说自己已经到晚年了,身体不好,万一你我不能相见,就把此当作我对你最后的嘱付,我就不讲其他的教导教诫了,总而言之,无非就是告诉你如何去净心。
 
 
 
    这一次来与大家一起共学了道宣律祖这么一篇至诚恳切地教诫文章,当然在竹林寺的诸大德也都非常的纯朴、有道心,有道心才会住到这个地方来,没道心也很难住到这里来,因这里是清贫守道、非常简单,大家能够安住在这里,真是稀有难得。那么跟大家一起学习,因为时间的关系,也就潦潦草草的把它念一遍,让大家明了祖师大德们一种胸怀,如何教诫他的弟子,而不是如何袒护呵护他的弟子去做什么事业,而是告诉他如何修道,是这么一种态度。我们要了解这样,将来诸大德法化一方,也要学祖师的这种胸怀,及这种教导的方式。
 
                                     (此次讲座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