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摘要17
时间:2024-08-06 09:46 来源:未知 作者:清凉 点击:次
【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
那么第二点就是因缘的具缺,因缘具不具备。“又诸佛法,有因有缘”,佛法是有因有缘的。“因缘具足,乃得成办”,下面举譬喻说什么因缘呢?学佛、信佛、出家、成道、修行,都有因缘的,有快有慢。好像木头里面有火性,这大家知道啊。那么“是火正因”,过去那个时代是钻木取火的,木里面有火性,所以说是火正因。
“若无人知,不假方便”,没有人知道木头里面有火,原始的人他也不知道,他是通过劳动慢慢地发觉木中有火,最早期人家吃东西都是生食。从近代史或者古代史上,发现的一些事情史证,过去人类的一些生活过程是这样的,那么慢慢知道怎么去保留火种,有人知道,如果没人知道,他就没有办法,这个人类的文明进步。
那么说如果无人知道呢?“不假方便”,不假借于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这个木头里面有火,那木头自己会烧起来的,那天下大乱了不是,整天都着火,必须要有因缘去引发它。
将来我们学《中论》里面讲说,可燃物,它有个能烧的东西。然后说你这个木头就是能烧还是所烧呢?这个火离开了可燃的东西,那火在哪里呢?
比如说液化气,液化气是可燃物,火跟可燃物可不可以离开吗?这个木头是可燃物,然后把它烧起来,问你说,这个火跟这个木头是一个东西还是两个东西?你如果说是一个东西,那这木头不就是火了。你如果说两个东西,那么我把这木头拿开,你火在哪里。这样听懂吗?
众生产生执著是这样,他说到底是哪里?如果说是这样,那么木头“能自烧木,无有是处”。木头自己烧起来是不会的,意思说众生有佛性是没有错,但要有听闻佛法的过程,才能引发我们内心的善根。就像这个真如有,没人讲不知道。
“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正因就是有真如能够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佛不出现在世间,菩萨不把这个法传下来,乃至历代的祖师们没有把经典翻译过来,我们怎么会知道佛法?善知识讲说我们才懂得。
“以之为缘”,正因就是众生真如心,借助了外缘才知道这样的道理。所以我们出家人的信佛,跟在家人的信佛他不一样的。他们信什么?信保佑。他完全依赖着佛哪天来救他,自己该干嘛干嘛,然后拜拜佛,烧烧香等菩萨救我,是这样。那我们知道说,这个是要靠自己去修行,从内心的一种引发而已,这个就不一样。那么同样的要依善知识,理解的当然就不同。
【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若虽有外缘之力,而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者,亦不能究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
“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没有佛菩萨善知识引导,你说你要进入涅槃,不知道要怎么做。“若虽有外缘之力,而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者”,自己心根本都不动,善根因缘都没生起来,然后旁边的人在那说,也是不管用的,是不是?
印宗师带了两个人来出家,他说一定要叫我去开示开示,他说什么亲戚要出家如何这般。我说,出家他自己发心出家,不是我们劝他出家,劝他出家出不成的,举凡都是这样。但是劝出家能不能成呢?看后天的造化,他真正有善根因缘能成熟,一般劝来出家都比较难成。他说出家是可以,我一下子放不下我那个电脑,我老想上网,出了家没得上网我受不了。你看看,这么小的一件事情都放不下,你说出家修行,哪能修得了。所以说净法未有熏习力。
“亦不能究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干嘛求涅槃乐,日子好过的很,苦什么苦。自己心不生起来,你没办法。
你告诉那些小孩子说这日子过的很苦,出家修行去。他说苦什么嘛,想吃冰淇淋就吃冰淇淋,想吃西瓜,喝冷饮,都有得吃,一点都不苦,修什么修。是不是?他必须要内心真正感觉到那个苦,然后才会产生厌离心。
一般年纪小的出家,我说不行,赶紧回去。他还要找对象,对不对?他觉得找对象很好啊,世间很好,很好就赶紧去尝尝,尝完了,这东西吃腻了,他就不吃了。要让他吃,你不能说不行,你必须得这样子,让他抓紧时间去。完了后,哦!原来是这样,真是没意思。然后就会想好好出家修行,这就有办法。
这不是所有人都能用得上这个东西,对吧!也不能都用上,要劝劝,然后慢慢让他体会体会,内心这个善根因缘起来,这叫作熏习有内有外,内外结合,这样才能够起熏习力。
上次我们看到《大乘起信论》“心生灭相”当中的第二,叫作“熏习显无尽”,第三叫“众生熏习起净法不断”那一段,净法不断上面的自体相熏习。我们看到的是自体相熏习,也就是真如熏习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自体相熏习,二者、用熏习”,我们看自体相熏习当中的问答。
前面说自体相是无始以来,它有具足无漏的功德,不可思议的种种业用。那么问呐,意思说这样的都具足,众生为什么有信不信呢?信有前后,成佛有前后,有这么一个差别。
下面第一个回答说烦恼有厚有薄,第二个回答是因缘具不具足,具缺的问题。前面那一段说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但是要有外缘引发这个过程。
【若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槃道。】
“若因缘具足者”,什么叫做因缘具足呢?“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就是内心有自熏之力,有这个真如的力量。外面要靠呢?“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力护念”。
《金刚经》说,菩萨如何来护持?善付嘱菩萨乃至护念。这样的加持力,能使人修行呢,“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可追求的,有一个彼岸可到。“修习善根”,既然相信有厌苦之心,然后相信有涅槃可到。“以修善根成熟故”,通过修行种种善根,这善根成熟了,“则值诸佛菩萨”。
上面说是诸佛菩萨加持,你没见到佛菩萨啊,现在通过相信自己以后,内心的引发,然后通过善根修行成熟了,就见到诸佛菩萨。这样能够示教利喜,生有佛、有菩萨出世的地方,“乃能进趣向涅槃道”。这就比较快,真正能见佛的教导。这一段到这里为止,都是讲的是什么呢?真如体相熏习的情形,体相、本体起作用、菩萨加持等等。
【用熏习者,即是众生外缘之力。如是外缘有无量义。略说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差别缘,二者、平等缘。】
“用熏习者,即是众生外缘之力”。就是真如的用熏习。什么叫真如的用呢?内心有真如产生作用,相信自己能成佛,菩萨加持等等。
“如是外缘有无量义”,关于外缘能够引发我们修行,当然是很多。这个外缘是怎么个情况呢?它可从差别和平等来说。上面是自体相熏习,自体相我们看了,无非是从自己内心的一种功德的引发。我们下面的是用,用它有个差别,有个平等。
关于外缘这里讲说有无量义,大概说有两种。“略说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差别缘”。差别简单地说,就是分别对待一一众生的不同。每一个众生都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根性不一样,好乐不一样,那么烦恼、善根等等都不一样。那要对待不一样的众生,就要有不同的法让他去熏习修行,这就叫作“差别缘”。
差别缘是对每个众生不一样,众生确实都是不一样,没有一个一样的众生,即使是双胞胎,他们想的也是不一样,但有些想法会相同。双胞胎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他心念还是有差别的,所以众生根性都是不同。
“二者、平等缘”。这个平等缘就是说,普对一切众生,无不如此,佛对待众生的心念都是一样的,都希望众生成佛。但是众生有差别不一样,他有不同的对待,但是他的动机出发点都是一样的,这是平等的,叫作平等缘。
【差别缘者,此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或为眷属父母诸亲,或为给使,或为知友,或为怨家,或起四摄,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以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
“差别缘者,此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差别缘就是一一众生不同而言,就是要修行的人。哪些人呢?所有有信心学佛的人,从初发心乃至得佛,经过漫长时间的修行。
“于中若见若念,或为眷属父母诸亲,或为给使,或为知友,或为怨家”。若见、若闻乃至忆念、忆佛,或者念佛、见到佛、听到佛、听到法等等,于这佛菩萨们做什么都不一定。菩萨应众生的根性,去度化不同种类的众生,怨家也能够作为修行的增上。
如《法华经》里面讲,“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成等正觉广度众生”。那是怨家作为一种增上。如果说我们能够处理得好,怨家可以成为善知识,如果处理不好,那就什么呢?怨家越结越深。冤家本来宜什么?宜解不宜结。如果有一个怨家一天到晚找你麻烦,那你怎么办?我们凡夫肯定搞不定的,他搞你,烦恼就越来越深,想尽办法把他搞掉,实在不行就雇人,找黑帮,很多人这样干,这是众生烦恼才会这样。如果说有遇到这种情况下,我们凡夫一般是处理不了的。
你看释迦佛因地的时候,跟提婆达多一直都是这样,然后他一直在干扰佛,他一直作佛的一种逆增上缘。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怎么样?世间不可乐,痛苦啊。八苦里面就有一种怨家在那里,最多只能生厌离心。经常找人家麻烦,再加上去如何这般,这怨家对头常常是这样。
作为一个修道人,这心念一定要把它转过来。如果转不过来,吃亏的是谁?还是自己。比如说怨家对头,我怎么去踹他一脚,弄他一下子,其实损减的是我们自己。那我们怎么办?只能转念,把它当作修道的一个增上缘,没有缘你没办法的。
“或起四摄,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四摄法,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和同事,然后跟他们一起来做这样的事。
上面点这么几个事情出来,也就是非常多的意思。无论是帮助也好,做什么事情也好,都把它往道上去会归。
“以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这样菩萨来度化众生,无非是要有大悲的力量熏习,才能令众生增长善根。
“若见若闻,得利益故”,相当于说未种善根者令种,已种善根令成熟,那么已经成熟令解脱,作这样的一个增上的缘。那么此缘叫什么缘呢?这叫差别缘。
【此缘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近缘,速得度故。二者、远缘,久远得度故。是近远二缘,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行缘,二者、受道缘。平等缘者,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自然熏习,恒常不舍。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所谓众生依于三昧,乃得平等见诸佛故。】
“此缘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近缘,二者、远缘”。近就是“速得度故”,近就很快,近身就得度了,马上就能得度。第二“远缘”,就是播种个善根,结个善缘而已,那么“久远得度故”。
“是近远二缘,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行缘,二者、受道缘”。增长行缘,无非是指修福,尤其偏重于修福。比如说修施、戒、忍等等,这叫做“增长行缘”。“受道缘”就比较轻的,偏重于修慧行。上面是偏于修福行,然后底下修慧行,也就是般若行。道远嘛,能够了道,证道,这是差别缘。
那么平等缘呢?“平等缘者,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平等缘,菩萨的动机初发心,都是愿度一切众生的,他不会袖手旁观,悲心自然使他会去度化众生,“自然熏习,恒常不舍”。
在家人说我们不烧香,整个佛堂不供水,佛菩萨会不会不高兴呢?如果菩萨还有这样一种心的话,他就不能成为菩萨。那是我们以凡夫心去较量菩萨的心,以为说我不给您烧香会怎么样。
你要跟信徒们说没怎么样啊,他不信。你就得烧,天天得烧,若自己不在,也要叫别人帮你烧,不烧是不行的,这他相信。你说没事的,不烧没事,菩萨不会怪罪你,他不信。他非得这样,搞个玄的要命,他就相信。人是这样,看见没有。
那菩萨本来他的悲心是这样,他自然恒常不舍众生,不会因为你造业了或者沉沦了,菩萨就不管你了。
“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同体,同真如,同如来藏,众生是一样,佛也是如是。“随应见闻”,感应、现身、说法,“作业”就是度众生之业。
“所谓众生依于三昧,乃得平等见诸佛故”。这个地方应该是依于胜义真实的三昧,他才能够起平等相,如果是世俗,他就是差别相。那胜义真实三昧呢,以平等心去缘,所以他所现相是于体上理上会。
【此体用熏习,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未相应,谓凡夫、二乘、初发意菩萨等,以意、意识熏习,依信力故而修行。未得无分别心,与体相应故;未得自在业修行,与用相应故。】
“此体用熏习”,这是体用熏习。我们上面是讲体和用,体相熏习如何?用熏习如何?现在总结起来,这两者的体相熏习,分别又有两种,底下无非是从浅深的位次来说相应和不相应。
“一者、未相应,谓凡夫、二乘、初发意菩萨等”。我们上面有相应不相应,一个所谓相应,他有差别相相应,那么浑然一体这无差别,又不能那么理解未相应。我们现在所谓修行,凡夫修行未相应,这种是未与理相应。指的什么呢?凡夫二乘乃至初发意菩萨,这里包括三贤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都是属于初发意菩萨,当然尤其指的是十住菩萨了。
那么“以意、意识熏习”,你看还是从虚妄分别开始入手。意是意识,底下那个意识就是五种意识,还有印象吧?五种意识: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这叫五意识。意思说都离不开我们的意识,也就是这个都离不开我们的种种分别。
“依信力故而能修行”,所以说凡夫所缘的境,还是从虚妄分别开始。念佛也好,参禅也好,所修的法门你都要从什么呢?从虚妄分别开始,因为真性没见着嘛,你必须要见到真性,登初欢喜地才能见到本性。见道,所以他依此修道,但是见道之前他必须要修,修才能够见,你不修也见不了道,然后修修修,真正见道。
就像我们去某个地方,说找个门,我们说这是门外汉,你先要找门,找到门了,才叫门外汉,你门都没摸着,还不能成为门外汉。我们现在在摸,摸摸,门摸着了,然后想办法从那个地方进去,进去以后门打开才能看见。修行要经过这么一个过程,所以说先是从这样意识修行。
第一种情况说“未得无分别心,与体相应故”,我们还不能得到那个分别心,与体还不能相应,要这样理解。我们还有分别心。有分别心就与无明杂染还是相应的。
第二种情况呢?“未得自在业修行,与用相应故”。我们修行还得要有时间,还要运心去对治烦恼,这么一个未得自在业,不能随意的,我想修行就能够修行。说环境干扰,你没办法,不能自在。你一边打坐,有人拿个东西在那敲击,哐哐的敲,你就没办法。打墙那个电钻嘟嘟嘟响,你能坐得下去吗?不能,不能自在业。我们要有一定的选择环境、道场、道友等增上缘,不能自在业,所以还不能“与用相应”。
我们与用还不能相应,怎么讲呢?我们在打坐的时候挺好,在念佛堂念得也挺好,在禅堂坐得挺好,你一出来就不一定了,你就不能够运用自在,很难相应。在禅堂好,你出来了就没办法。我们这功夫还没连成片,所以说我们现在还不能相应。
一直都在定中,你哪怕二十四小时都在定中,我睡觉在定中,吃饭也在定中,上厕所也在定中,这就没问题了,你生死多多少少能够有点边。
“未得自在业修行”,还得要有个选择,然后在修的时候跟不修的时候,能不能用得上?还不行,这个是叫做“未相应”。
(责任编辑:清凉) |
- 上一篇:《大乘起信论》摘要16
- 下一篇:《大乘起信论》摘要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