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摘要16
时间:2024-08-05 17:01 来源:未知 作者:清凉 点击:次
下面第三是“熏习起净法不断”。上面是“染”,下面是“净”。净法是以妄心和真如两者为体。那么前面有三种,妄境、妄心、和无明。也就是染法熏习有三种:无明、妄心和妄境,其中以无明为根本。无明为根本产生妄心,然后缘于妄境,再起妄心,又熏于无明,这么一个循环。
那么底下讲净法就没有无明,因为无明跟净法完全是不相应。你既然要修净法,这个无明必须要去掉啊!从净心,就是从好心开始,所以我们修行你必须从好心开始。好心,这个净心,真如心你怎么修啊!真如心没办法修,下手在哪里?从妄心开始,从虚妄分别的妄心开始,妄心它有一分是好的。我们起心念动,真如无念。可是妄心,我们会动念,动念一分是好的。
譬如说这样:我好好修行,我要拜佛,我要拜一千拜、拜一万拜,我早晨起得这么早,人家都不知道等等。他也是属于这个妄心当中的念头,是好的一面,这样听懂吧!好的啊!所以说净法是真如和妄心。无明完全是属于杂染,它不顺清净,名字叫无明不顺清净。所以这个地方呢?净法熏习不断,就不提无明。这是讲到真如,修净法必须与真如相应,你真如才慢慢显现出来嘛!
然后妄心里面有净的一分,妄心有净分,所以说依真如。它只是依真如起的乱识,这个妄心它是依真如,所以说我们称它妄,乱起,或东或西想这想那。然后它有一个好的,是什么呢?有净分。修行到究竟不是没有念头嘛?你只要起这样的念头,啊!我在修行了,怎么怎么样!
我刚才来之前,原来住我们这里一位蛮修行的师父,现在去住山去了。发了个信息我看了,回他来不及。他说他这几天念佛念到我都不存在了,然后我都不存在,他说有点害怕,什么都没了,怎么办?我就问他,你怎么知道你没了,我没了呢?你要是知道我没了,说明你还在啊!听懂吧!
你不是感觉我什么都空了,你感觉空了,你还在,说明你没空,对不对?真正说你感觉都没有,那可能就搞定了不是。这样,我感觉不行了,感觉我空了,没有了。这还是起念,看见没有,还是起念。
那么这个起念说,他起码是有净分在,但是依然是什么?属于妄心,依然是妄心。所以说修行真正用功,稍微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你学过教理呀,听了多少有一点印象,说原来这是妄心,没关系,你就不会害怕啦!紧张啦!我踩空啦!祖师不是讲了“百尺竿头”,你再往前跨一步啊!已经到顶了,我再踩,踩空了怎么办?你有本事再踩空啊!踩空就没有了嘛!没有了,能所双亡,敢吗?不敢呐!我们总是要个东西抓着,对吧!
所以我们修行始终要有个东西抓住在那里,念佛他抓个佛号,拜佛就弄个佛像,然后参禅抓个话头,有个东西抓在那里。然后现在说,你修到一定的程度那东西放掉,放掉行不行?像小孩子刚学走路一样,大人牵着他,你放掉,他往前迈,这样才可以,这个是功夫的事情了。但是说你要懂得理论上引导,你实际功夫不怎么样,就不害怕,有经典经书在那里引导着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
“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上面是染法不断与这里净法作对比。“所谓以有真如法故”,所以说它有真如啊!上面的第一句是什么呢?“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这个地方说“谓以”,以就是用,用这个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
上面是有无明染法他熏真如,所以说染法不断,这净法不断呢?他是依真如能熏习无明,这里也有几句把它记一下子,第一句是说“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这一句叫做什么呢?叫做“真如熏习成发心”,第二句叫“发心熏习成解行”,第三句是“修行熏习证涅槃”。
我们看第一句,“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因为我们一直都有无明,现在是真如法,这真如什么呢?就是真如熏习成发心,真如就是我们的智慧发现了。“以熏习因缘力故”,有熏习这个因缘的力量,“则令妄心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妄心有净分不是?妄心很多啊!有坏的,有好的。
真如起熏了,真如起作用,发心。所以说学佛的人他要有善根,没善根很难学的。出家要有因缘,不是所有人都能出得成家的,当然了他硬要在佛门呆着赖着也行就是了。所以说出家要增上,他要懂这些道理,善法才会延续起来。那么必须怎么样呢?他有过去善根的因缘的力量。
“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在妄心当中,修行从妄心开始,不是从真心开始,真心你找都找不着你怎么修啊!修行不是从真心开始嘛,怎么从妄心开始?肯定从妄心开始。你从《起信论》讲就是从妄心开始,我们都是虚妄分别,我要去修个什么法门啦!从这里讲说,那都是妄心的净分,所以厌离生死的苦。
当然你从净法说有生死苦吗?从净法说,生死了不可得,生死不苦,生死相不可得即是涅槃相,他还求什么?所以说你必须从妄心,妄心他有求嘛!有愿,有求;有舍有得,去求。你看见没有,这就是很明显摆在那里,你肯定先要这样开始。
那么六祖说,“一具臭皮囊,何必立功课”。那我们整天做功课干嘛呢?人家是祖师,他不需要啊!他没问题,都是净念相续,圣人呐!我们不行,立个功课还搞不定,是不是这样?必须要这样,那就是一个比较,所以说从妄心开始。
【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自信己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
第二点,“发心熏习成解行”。
“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还是妄心啊!妄心里面有一个净分,他起厌求因缘。我要怎么做呢?我去住山去,那个比较清净的地方,不要住太有钱的地方。他厌求因缘,有这样的因缘,才能够熏习真如,初修的人要远离愦闹,离开那些杂染的东西。
你说我在网吧里、赌场里去修定,那你有功夫,可以,你没功夫,肯定修不起来的,你不信,你去去看。那网吧到底什么样?我们不知道就是。据说那个地方都是五趣杂居地,是不是这样?肯定是很杂染的地方,你怎么去修,对吧。
现在叫什么迪厅、迪吧,这东西我都说不来的,这都是人家告诉我的。那到底干嘛的,咱们也不懂,对吧。以前是卡拉OK,现在是什么KTV,名字不太一样。总之都是那个什么呢?灯红酒绿的一种情形,都是这样。
那么那样的地方你要去修,起码得法身大士,那才有办法。你不是法身大士到那里去,你说我到网吧好好的去玩QQ,我就入定。你玩玩看,是不是?这很困难。所以必须要厌求因缘,远离种种事。像天台的修止观,要远离二十五种杂染的东西,必须要这样具足条件。
然后“自信己性”,己性就是自己的觉性,相信自己有真如性,有佛性,依此修能成佛,需要有这个信心。《起信论》无非告诉我们要信自己,信自己的心。
“知心妄动,无前境界”,知道我这念头都是妄心所动,妄心动才有前面的境界,前面的境界都是因为我妄心的虚妄分别而已,所以要什么呢?修远离法。
这远离法不是把它灭完,世间的女人全部杀完,我就没有婬欲心了,不是这样。你必须要修远离法,妄心调过来,对那个境就没有问题了。一切女人皆是我母亲,你就没有问题了,同体大悲就起来了。否则的话,那就乱了。你要顺杂染法就不对,学法人不能这样。
所以说,发心熏习成解行,要解,解什么?解我有成佛之心。那么所有的一些境界,都是虚妄分别心而起的,这是叫解。行呢?要厌求因缘,乃至远离这个杂染法,要修远离法。这就是解和行。
【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成自然业。】
那么第三点叫“修行证涅槃”。
“如实知无前境界故”,以就是依前面那么两句而来,因此有那么一个基础,我们现在知前境界而不如实知,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假的,是不是这样。但是我们还是突不破,还不能证知,不能受用它。比如讲万法皆空,“空”我们这道理都懂,但是我们没证得那个空性,所以这个墙你就过不去。菩萨证空性他就无有障碍,没有时空的限制。你证没证,你说我已经证空性,那这墙你过去我看看,对不对?这楼上来,你不要从楼梯走,直接上来,那妖怪也可以,是不是这样?你正确地理解佛法,真正证得空性这个道理是这样,必须要如实知。
“种种方便,起随顺行”,就看你适应什么样的方法来修比较合适。那么从修止观,修不净观,修远离,逐渐地来,乃至行四摄六度等等,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依法的意思去作。
“不取不念”,要做到随顺行,不取就不执取前境,前面的境界不执取,不执著;不念,不起妄念,也就是破除不觉的心,起那个妄念要把它去掉,不觉的心去掉,叫不取不念。
“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不是一天两天,要久远熏习力故,慢慢熏,熏一下子还是不行的。比如说一个很臭的东西,不要说很臭,大家经常吃榴莲,那榴莲放在房间里,你点一支小小的香都熏不掉那个味道,不信你试试看!哪天有人送榴莲,把那榴莲壳放你房间里面,然后点一支小小香,看能不能熏得掉那个味道,没办法,对吧!必须要很香的香,而且要长久地在那里熏才有办法。这样无明才能够灭。
“以无明灭故”,无明能灭了,这就真如来熏无明,真如熏无明,把无明转为明,这是无明灭。“灭”,灭到哪里去?究竟讲说,它本来就无生嘛,灭到哪里去呀,但是对凡夫众生来说,它有无明,所以说讲有灭。你要真正了解它的体性,它无有生灭。这是从文字上讲,我们初步无明还有灭。
“心无有起”,这个心就是属于妄心,不是心体那个心。“以无明灭故”,妄心无起啊,妄心就不会起来了。妄心是依无明而起分别,那么根本把它灭掉,它就生不起来了,根给拔掉了。
“以无起故”,妄念不起了,境界也就灭了,看见没有。无明妄心妄境都没有了,这就叫作净法熏习。
“以因缘俱灭故”,“因”是无明不觉,“缘”是妄心妄境,那妄心判为因也可以呀,境完全是属于缘,都灭了,心灭,法就自然灭。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就没了。
“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成自然业”,这个自然业就是无漏业,无漏性功德的善法现前了。最多说只是什么呢?来成就显现,这叫净法熏习。
下面又再提一下修的对象,修的对象是什么呢?还是“妄心熏习”。妄心熏习有两种,就是入手处。那么以下也就是说,妄心与真如二法熏习的情形。
【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分别事识熏习,依诸凡夫,二乘人等,厌生死苦,随力所能,以渐趣向无上道故。】
“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分别事识熏习,依诸凡夫,二乘人等”。“分别事识”就是粗的,明显的前六诸识,前面六识的种种分别。这修行你看凡夫可以啊,从凡夫开始以及二乘人。
“厌生死苦,随力所能,以渐趣向无上道故”。那么这里说厌生死苦,怎么才能够厌生死苦呢?比如说佛在世见佛啦,或者闻法发心了,然后种种修行,或者持戒、修定慧等,这些都是没有离开分别事识的用功办法。
你看房间放个念佛机,很多人房间里放个念佛机在那念,我是不太爱听念佛机。有人吵睡不着的话,我会放个念佛机在那里,催眠用嘛。平时真正在那念佛,念佛机照念,内心妄想照打,他会是这样子。所以很多人他念佛懒得念,拿个念佛机在那,搞不好念佛机往生了,你人还在呢,是不是这样?
那么这只是说一个缘,做增上缘提起你的正念,听听录音带、看看光盘,然后做增上的一个缘,这都是什么?从听闻看,给你一些不净观的照片,你看看,然后生厌离,对吧!
前两天我们到香山寺,我看老和尚那个样子,那天中午回来我一直想着那个样子。这人怎么会这样子?这谁都会轮到,过去世的业,过去的业报一下子现前,我们都不懂,什么时候来都不知道。所以要怎么样?通过这样的一个分别事识,见闻到了种种,以这样的一个缘,然后引发这个厌生死苦,这样就是从分别事识看。
这里讲净法相续作为一个境界,然后依这个分别事识开始修,看到那样的境界,如此这般。有人看见照样觉得挺好玩的,挺热闹的。
“随力”加个“量”字更好理解,“随力量所能”,你所能够做到是什么样,因为这证果都不一样,修行的程度也都不一样,这个讲的是做到,行法上的不同,叫所能。这样就会渐渐趣无上道,有人快,有人慢,这是各人心念修行的不同,也就是依分别事识。
这个地方讲的分别事识,就是我们作为一个切入点,依此来修行。你所看见、所听到、所感觉到这样的事情,真的感觉有这样。过去有业吗?你在那想、思惟,从意识上思惟,眼睛看见了,耳朵听到了,然后内心再思惟,说真的有。
所以说这里面有快有慢,都是依个人的修行过程,业种子等等,慢慢都是从分别事识入手。不要理解说我要从净心,从真如入手。真如是什么,你见都没见着真如,你怎么依此而去修呢?上面告诉我们性有真如性,具足有这个性,我们就可以开发挖掘,是这个意思。
【二者、意熏习,谓诸菩萨发心勇猛,速趣涅槃故。】
第二点,“二者、意熏习”。意熏习就是内心的力量。外面是识在了别,我看见听见了,人们告诉我如何这般。
老和尚常常告诉小年轻说,不要东看西看,眼睛收起来,就怕你东看西看,五百年因缘突然间给你看见,人家追过去了嘛。是不是这样?不要东跑西跑,好好住在一个地方。那么小的都觉得说老和尚管得太严,其实是护你的心。是不是这样?那是分别事识。内心里面如果说他不熏的话,也不行啊,内心要熏。
“谓诸菩萨发心勇猛,速趣涅槃故”。菩萨们他能够这样转为细,上面是粗的,这就转细的了。所以说菩萨修行,前面的分别事识,粗的已经搞定,要转为内心来,他很快就会趣涅槃。
真如熏有两种意思,上面讲我们净法相续有二法熏习:一个是妄心,一个是真如。那么妄心熏习是这样,从粗的然后转为细的。
【真如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自体相熏习,二者、用熏习。自体相熏习者,从无始世来,具无漏法,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依此二义,恒常熏习,以有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
“真如熏习义有两种,云何为二?一者、自体相熏习”。第一是自体相,第二是用。自体相和用到底怎么去理解它呢?这个真如啊,真如的体相我们没见着,它的作用多少能感觉到一点。那么这里怎么去理解呢?
打个简单譬喻来说明体和相。《起信论》常常讲体相用,体和相比喻太阳,日轮的体跟那个圆叫做相,体跟相不能分,日轮不是圆的嘛,圆的就是相,那么这太阳的本身就是体,太阳发出的光叫做用。太阳的光如果被厚厚的云层挡住了,那个光发出来怎么样呢?会暗淡;云层薄一点呢?那光亮发出来就会怎么样呢,明亮一些。它同样是真如,那么众生的悟性不同,烦恼重的,你见到的当然就差一点。同样见到那个理,见到阳光,但是阳光透过云层,那个阴光就不太一样了,那叫做用。所以说“用”这里面就有差别。同样的阳光给云层挡住,看是什么云,乌云还是白云呢,这是不一样。
这里先解释,“自体相熏习者,从无始世来,具无漏法”。无始世来就是从本性具足功德而言,这是一句。“从无始世来”,就是久远劫以来,他本身就具足这个法、功德,也就日轮自然有照用。
“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这是第二句。备有不思议的业用,可是他没发挥出来,我们一直都被云层给挡住了,那么阳光本身就有照用。“作境界之性”,就是说作境界的可能性。或者你作这样,或者作声闻、缘觉、菩萨啊!都是依这样而来,但是你作用不一样了。
“依此二义”,哪二义呢?无始世来的无漏法,这是一个不可思议业。“恒常熏习”,你知道有无漏性的功德,我们去开发它,它能显出来的嘛。然后它有不思议的业用,它能够作用,这个从善法的业用。
“以有力故”,有力故就增上,有力的增上。有人善根会慢慢地增长,有人修来修去修颠倒了也有啊,他就不增长,叫无力。有力,以善法增上,“能令众生厌生死苦”。
你看他也从事开始,不是马上切入理。从事开始什么?厌生死苦。如果说直接从理,无有生死,还有什么苦,苦不可得嘛。他是有生死有苦相,先去观察它啊,内心有这样一个力量的推动,他才会“乐求涅槃“”。
“自信己身”,自己相信我们这个身心当中有真如法,所以说要“发心修行”。这是叫什么呢?自体相。那么业用,那个用熏习还没看到啊,先讨论,下面是问问题。
自体相熏习,也就是靠我们内心自己本身那个功德,你去开发它,那么你要相信有这个东西,然后能引发我们厌离生死。娑婆世界生死轮回当中很多人在那里辛苦,他没有发起这个心,干嘛要去出家,他没有厌离生死苦。他说,生死苦大家都苦嘛。
你有发现生死苦,对吧?某甲师他出家,***妈说,你好好日子不过,苦什么苦?这几年好不容易日子好过一点,你又说苦、苦、苦。她说好好日子不过,她就没有厌生死苦,是这样啊!
【问曰:若如是义者,一切众生悉有真如,等皆熏习,云何有信、无信,无量前后差别?皆应一时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槃。】
“问曰:若如是义者”。如果说按照你这样讲,每一个人都具足无漏性、无漏法和不可思议的业。“若如是义,一切众生悉有真如”,那一切众生不是都有真如嘛!“等皆熏习”,都以真如来熏习呀!
那么有一些人对三宝信,有些人对三宝不信,有这样差别呢?“云何有信、无信”,这个有信,意思是说对佛法对三宝有信和无信。“无量前后差别”,有的早早就成佛了。你看释迦佛什么时间成佛,读《法华经》说尘点劫人家已经成佛了。不要以为释迦佛刚刚在菩提迦耶才悟道,无数诸佛已经成佛了,有前后。三世诸佛,那还有未来佛,我们这些还是未来佛啊!还在那里苦哈哈,不是苦哈哈,还过得还蛮好的,是不是这样,有这样的无量差别。
“皆应一时自知”,这是问呐!他说都是真如熏习应该是平等的,真如体是平等的,为什么有信有不信,成佛有早晚呢?应该说一时都知道,“有真如法,勤修方便”,同样同一个时间进入涅槃,叫“等入”,平等进入涅槃呐!
【答曰:真如本一,而有无量无边无明,从本已来,自性差别,厚薄不同故。过恒沙等上烦恼,依无明起差别;我见爱染烦恼,依无明起差别;如是一切烦恼,依于无明所起,前后无量差别,唯如来能知故。】
下面从两方面回答,一个是烦恼有厚薄,一个是因缘有具缺。先看烦恼有厚有薄,“答曰:真如本一”,是没有错,这句话肯定他问的是这样,一切众生都有这样的佛性啊!“而有无量无边无明,从本已来”,这叫无始无明,从本以来。无始无明跟无始之真如是同时的,这样呢,自性就自然成为差别了。
“厚薄不同故”,每个人智慧都不一样呐,这个无明有厚薄不同。就像阳光一样啊,阳光透过云层所照出来的那个光线就自然不同。你不能说太阳怎么会不一样呢?没有。你说太阳现在灭了吗?没有啊!它没灭,它转到西半球去了。“过恒沙等”,就超过恒河沙等上烦恼,上烦恼也就是五住烦恼,诸多烦恼。那么这个上烦恼与其它的地方,有些本子翻译或者叫做随烦恼,那么烦恼增上呢,都有。
《起信论》常常指的是五住烦恼:一切住地烦恼、欲界烦恼、色界、无色界乃至最后无明住地,这样的烦恼叫做五住烦恼。
“依无明起差别”,它都是依无明而起的差别,浅深不一样,也就是阳光透过的云层不一样,照出来的有亮有不亮。“我见爱染烦恼”,我见不一样,我所见的,你所产生的爱染的烦恼都不同,所以依无明而起差别。这一切我爱、我见、我染,这些烦恼都是依无明而有差别。
“如是一切烦恼”,这样一切一切的,因为烦恼种类很多,我们常说无边无量的烦恼,烦恼无尽嘛!“依于无明所起,前后无量差别”,这样的情形微细的事情呢?“唯如来能知故”。简单地叙述说,依无明所产生的烦恼不一样,所以信与不信就有差别了。那么成佛前后有差别,这是因为烦恼不同,只是这样而已。
(责任编辑:清凉) |
- 上一篇:《大乘起信论》摘要15
- 下一篇:《大乘起信论》摘要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