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戒讲义12讲(摘要1)
时间:2024-08-03 16:07 来源:未知 作者:清凉 点击:次
《菩萨戒讲义》第01讲
菩萨戒内容非常地丰富,很广,也很难讲。
唐法藏大师的戒本疏,我今卢舍开始那个序,他就讲了一卷,杀戒、盗戒分别都讲了一卷,内容非常地广。他解的方式,我发现,基本上参照声闻律的解释的方法,梵网经本身就两卷。你要怎么讲,讲不来,必须要参考其它的才有办法。讲戒本之前,我们先要说明一下,首先对菩萨戒的一种理解,什么是菩萨,然后才讲菩萨戒。
(责任编辑:清凉)
菩萨大家都知道,不是民间的一些神都叫菩萨,土地公也叫菩萨,那是完全错误的。中国原先也没有菩萨这个名称,佛教传来才有这个菩萨的名称出现。菩萨就是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觉有情,自觉觉他叫菩萨。那菩萨戒呢?
近一段时间常有听说,居士们好乐梵网菩萨戒,说优婆塞戒经的六重二十八轻不够理想,他们都纷纷地要求受梵网菩萨戒。很多人都已经受过六重二十八轻了,又到某个道场再重新受。
出家人也投居士所好,一一给予授梵网菩萨戒。那梵网菩萨戒能不能受呢?能!但解法师语,都可以受。
但你实际衡量一下,你能不能做到,我们往后要讲到那个条文,你想想你能不能。菩萨心地法门,一切诸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一切众生种子,是非常重要。但你不能说,我非要受梵网菩萨戒才成菩萨,不受梵网菩萨戒就不成菩萨。菩萨是受其戒而成菩萨,还是说先是行菩萨道才成菩萨呢?这概念要清楚。
比丘不是持其戒相成比丘,而是受其戒体成比丘。菩萨是发菩萨心、发菩提心、菩提愿,然后再来受戒相。
菩萨戒总的精神是三聚净戒,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就是利益众生戒,它总体是这样的。
《菩萨戒讲义》第02讲
菩萨戒又称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有些地方是这么称的。
它主要是体现在心广志大,悲悯众生的菩提心上,行护律仪、摄取诸善法门。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以此二者再利益有情,就是饶益有情。依这三聚净戒为总体、为核心,然后再受持戒相,以至菩萨道的庄严。
在唐代的法藏大师,戒本疏里面就有这句话,受戒相目的是在增长菩萨三聚戒故。菩萨戒面是很广的,一切有情皆可以受菩萨戒,但也不是人人都能够成受。
菩萨戒不是说人人都能够受。因为什么?你是不是菩萨种性要衡量一下。你发菩提心了没有?发菩提愿了没有?有没有菩萨的胜行?都有了,然后再受。
有些居士特别凑热闹,哪个地方有受菩萨戒就去,他说受了,尽未来际有保障了。受了你要行菩萨道,因为行菩萨道才受菩萨戒,庄严菩萨道是如是而已,而不是说你受的热闹而已。
我们学佛的人要严格要求自己,高标准要求自己是对的,要向佛菩萨学习。不可以说众人如是,我亦如是。
我们要向佛菩萨看齐,向祖师大德他们看齐。你的标准是什么?你学佛标准只是过日子那是不行的。堪不堪受菩萨戒,先要看有没有发心、发愿,以及胜行。
菩提心文里面这么讲的,“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所以发心很重要。
这个心怎么才能够发的起来呢?要数数发、时常发,勉励鞭策自己。就像念佛、打坐一样,时常在煅炼自己的念头。
我们为什么要念佛?一个佛号一直在重复,就是煅炼我们的念头。我们的杂念很多,所以要有一念头把它统一起来。打坐也是一样,思惟修,专注一境,把念头摄住,数数的,它就是净念现前,杂念就降伏了。
发菩萨愿也是这样。度众生是很难的,时常勉励自己,我要成佛应该这样做才可以,不要嫌烦。
《菩萨戒讲义》第03讲
菩萨戒有受无舍。为什么叫有受无舍,如果舍怎么办?
那就是舍菩提心、舍菩提愿,你不想成佛了。这个是很严重的问题,所以叫有受无舍。
梵网经其实是一本很难持的菩萨戒本,为什么一直能够坚持到现在呢?
它内容有一定的包容性、融会性、民族性和适应性所在,一切人都可以受。尤其现在居士他很喜欢,说梵网经好。它难持啊!不是说不能受,是很难持。
《菩萨戒讲义》第04讲
昨天我们提到明末佛教的情形。正好昨天晚上我又看到弘一大师的一段文,在这里一起供养大家。它叫征辨学律义之问答十章,用问答的方式。有人问弘一大师,说百丈清规颇与戒律相似,今学律者亦宜参阅否。要不要去参阅百丈清规。
弘一大师解答说:百丈于唐时编纂此书,其后屡经他人增删。就是增加或者删改。至元,就是元朝改变尤多。本来面目殆不可见。在元代已经改得不可见了。故莲池、藕益诸大师力诋斥之。这个,后人称为伪清规。莲池录的藕益大师的原文说正法灭坏全由律学不明。之所以正法,所谓灭坏律学不行。所以说没有人诵戒,诵戒法不行。说明佛法也就是正法不存了。
我们现在能够这样聚在一起说说戒,大家觉得说,在一起念念戒条也没有什么。它关键在于什么呢?表示僧和合义、僧集否、和合否。不要看它简单的几句话,那是表示僧和合的一种行为。如果有不和合,这个羯磨法就做不成。
梵网。梵是清净为义,离染义。网就差别义、涝漉义,就是可以网着,你所要的东西网住了,不要的东西它就滤过去了,或者无尽义。那网很多叫梵网。
那么华严帝释天的网,珠网非常庄严互相摄入。因为菩萨心地戒品,它就有比喻那个无尽的功德的意思,重重无尽的功德。因为这十重戒是心地法,持此戒有无尽的功德。
我们这个戒本是依(弘一大师)古高丽藏本改写的,是罗什大师翻译。
教主,这里因为梵网是卢舍那佛,以卢舍那佛的身份来说教的,所以先念是梵网教主卢舍那佛,菩萨戒众等谛听,这都是序。先是皈敬,这个皈敬是来自地持戒本的序。皈命卢舍那十方金刚佛,卢舍那是本身佛,他讲梵网的。十方金刚佛,亦礼前论主,他是菩萨戒位置比较高,所以讲卢舍那。当觉慈氏尊,慈氏就是弥勒菩萨,慈氏如来。地持和瑜伽是弥勒菩萨。根据瑜伽师地论里面的内容而集的。
夜即摄心存念三宝。不要散心杂乱,夜即摄心存念。莫以空过,徒设疲劳。出家不容易。也很辛苦。
世俗人认为,你们出家人实在是没事干。我们自己知道都很辛苦,一天忙到晚。因为世俗人功利心比较强,说你们和尚给社会创造什么财富出来啊!创造什么钱出来没有啊?他说你们这存在就没有多少价值、多少意义?
我们有没有创造财富?我们创造的财富多得去了。他说在哪里啊!
世间有佛教,能够稳定人心、转变人心。佛教有佛教的文化、佛教的艺术、佛教的音乐。多少名山留下了那些遗产,这是佛教才有这些东西。那么多的石窟、宝塔、庙宇,这是精神的财富啊!信徒们到庙里来烧烧香、拜拜佛,他心里觉得很好。无论他信不信仰,到庙里来他那么一念,跟佛合个掌,他就善心生起来了,他杂念心自然就少了。这就是财富,就是贡献。
因为有这些僧人的存在,有佛教的存在,这财富哪能用金钱去衡量。信徒因为到庙里来磕个头,拜拜佛,回去婆媳处理好了、夫妻处理好了、子女教育好了,这就是贡献。听闻佛法的人,他都有善心。这怎么不好。
《菩萨戒讲义》第05讲
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月亮它能够照亮晚间的黑暗,日能够消除罪的雾。宝珠能够疗贫穷。
藕益大师把这三者说成日能消罪雾。月亮能照夜晚的黑暗,珠能疗贫穷,这是属于律仪戒。
日长善法。日能生长万物,万物生长靠太阳。日能够长善法,月能得清凉。比如戒能够增长善法,又能够得烦恼的清凉。珠能够富法财。不是世间的财宝,有戒法的财,名摄善法的意思。
日月丽天,无不瞻仰。一切万物、一切人类、一切有情,都依日月,没有日月,乌漆巴黑的,日子无法过。这就是说无不瞻仰。
那么璎珞在身呢?是庄严,观者自然产生爱敬。这就叫做摄生义、 摄众生,戒像日月一样,大家都少不了。珠再庄严,有戒法自然产生庄严,这是比喻。
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微尘菩萨众是显多,无量的菩萨都是依此戒而成正觉。
受持是戒已,转授诸众生。自己受持完了,要转授诸众生。我们不是劝大家不要受菩萨戒,是让大家思想准备好,发起菩萨心、菩提心以后,才来受菩萨戒。以免会受到更大的伤害。你心都没发起来,然后跑去受,受完又不持。受了要赶紧转授其他的众生,因为一切众生依此戒而得成佛。
谛听我正诵,佛法中戒藏。这是一乘无上戒法,所以说是佛法中的戒藏。在清净毗尼方广经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菩萨毗尼犹如大海。就广的意思,所有毗尼无不纳受,包含了一切。摄律仪、摄善法、饶益有情,它是一个总纲,一切善法无不摄在菩萨毗尼当中。
波罗提木叉,大众心谛信。这是别解脱法门。大众应该要生起真实的信心。因为佛法犹如大海,唯信能入。
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汝是指大地的众生当来成佛,释迦佛已经成佛。
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相信我们都能成佛,我们具足有佛性,能成佛这个道理。戒品就已经具足了。
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还是劝受。一切有菩提心的人,都应该受戒。他不信仰你怎么让他受戒?你抓过来,他也受不了,必须要有菩提心,上求下化的人,都应该受佛戒。
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所以梵网深受人们的欢迎就在这里,众生受了戒,发起殊胜的胜心、善心,他就像诸佛的位一样。一念发起菩提心,即同诸佛一样相等。所以说他功德殊胜在这里。受菩萨戒就像诸佛一样的功德,从因直接落果。就像法华里面那个莲花长出来,花瓣还没有落,那个莲蓬里面已经具足了,因里面具有果。
《菩萨戒讲义》第06讲
盗戒。盗戒的大体意思跟比丘戒几乎是相同,但是菩萨戒这里边有些不一样的地方,我们看一下。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如果盗给自己,那就犯重,教别人盗,归别人所有,自己犯轻。方便盗就是将对方的东西,或者风吹过来了,突然间到你的家门口这样子。
论语里面有一个典故,出在子路里面。曾经有一只羊跑到別人家里去了,这个主人就把羊留下来,然后他儿子觉得这只羊这样得来也是不对的,按现在的话说要去举报。他说他父亲牵了一只羊,这羊应该是不道德得来的,这是不应该的。
咒盗跟咒杀也是一样,乃至从圣到凡的东西,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就是有主物,而不是无主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慈悲心,有孝顺心那就不会去偷他的,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那么这一个菩萨戒有没有开呢?有这样的一个开缘,略微跟大家说一下。菩萨戒怎么开缘?他是讲说,有人看到一些众生起贪心来偷僧伽蓝物,经里面说偷僧伽蓝物,这个罪业很重。菩萨看到这样,想到这个人把庙里的东西拿去受用,会殃堕无间,菩萨就想尽办法把那个东西夺回来,不让他去造这样的罪。
声闻戒中如果已作舍心,还不能把它抢回来,这是不一样的。菩萨戒说我怕他受罪,拿寺院的东西去受罪了,我把它拿回来。是这样的一个开缘。
还有一个开缘呢?小乘如果是贼作施主,可不可以受?贼当施主。我偷了东西供养师父,我们以受比丘戒可以要,菩萨戒不能要。你知道他是盗来的东西,不能要,这叫赃物。这也比较符合现在的法律。
菩萨为什么是这样呢?他说他偷来供养你,你觉得高兴接受,等于说纵容他,他会再去盗,会造业。菩萨戒是从这个角度说,怕他造业了,所以不能要他的东西。比丘戒说他是施主,不管他,可以拿,这个不一样。
|
- 上一篇:《劝发菩提心文》(摘要)
- 下一篇:菩萨戒讲义12讲(摘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