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界诠法师 > 经论讲记 >

《劝发菩提心文》(摘要)

省庵大师又叫实贤,字思齐,江苏常熟人。他生于清康熙二十五年,也就是1686年。他入灭于雍正十二年,也就是1734年,虚岁49岁。
 
他父亲早亡,七岁时母亲就带他去礼容选大师为师,十五岁正式剃度,二十四岁开始依两位大师学教,叫渠成和绍昙学教,尤其学天台。到二十八岁有一天他说,我梦醒矣,那就是开悟了。后来于真寂寺闭关念佛三年,三年以后出来讲法华经。他就会话缘,非常殊胜,滔滔不绝。等于就是自性的流露,他开悟不是马上急于去兴庙讲法,开悟以后闭关修行。到康熙56年,也就是1719年到阿育王寺拜舍利,他去拜舍利先后五次燃指供佛。之后每年佛的涅槃日,他讲《遗教经》和《阿弥陀经》。在江浙一带四众皈仰,非常的殊胜。
他39岁写《劝发菩提心文》。到1733年,也就是他四十八岁的时候,在佛成道日那天他对弟子们说,他说我明年四月十四将长往,长往就是我到很远的地方去,讲完了以后他就开始闭关了。闭关还不到半年时间,每天持佛号十万声。到1744年也就是他四十九岁最后一年四月,他预知时至,到四月初二出关。十二那一天就告诉大众,他说我见到西方三圣,见到西方圣境。到十三那天开始断食,在十三之前没有什么病痛,十三早上的五更天,开始自己沐浴更衣,面西结跏趺坐。
 
这个传记写得有两段不同。有人说他到十四早晨就入灭了,入灭很多人来送行,他又眼睛睁开说,我要去西方,我去去就来。
 
那么有的传记里面写,他十三早上更衣结跏趺坐的时候,有弟子们顶礼说留他,他说师父您应该长住世间,来度化我们呐,乃至度化众生啊。那么师父就说了,我去即来,生死事大,各自尽心念佛。无论是前说后说,他说了这句话。记载下来也就是他预知时至,无有痛苦,结跏趺坐往生的。后来追为净土宗第十一祖。
 
华严经云: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菩提心者,是为一切诸佛种子。有种子你才能结果,才能发芽开花结果,这是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
 
智度论里面讲,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名菩提心。菩萨初发心,不是大菩萨,是初发心。缘无上道,心想的是无上道,还要想我当来要作佛,这叫菩提心。
 
发菩提心经论里面讲,思惟诸佛,观身过患。 慈愍众生,求最胜果,名菩提心。
 
思惟诸佛,时时在想着诸佛的功德、诸佛的相好,这思惟诸佛。然后观自己身之过患。因为我们凡夫众生这个身体有种种过患,然后生起慈愍众生的心,求最胜果。所谓最胜果就想成佛。

烦恼与菩提只是一念间。譬如说我们遇到问题,遇到事情了 心很纠结,想不通很烦恼,哪一天有人开导开导你,你突然想开了,然后你觉得很舒畅,这从浅的说,就是菩提。你烦恼这个结能够打得开,当下那一念所谓的就是菩提。所以说烦恼与菩提也在一念间而已。
 
烦恼性即是菩提性,这要完全靠自己怎么样呢?化解,它没有两样东西。比如说冰跟水,水不是冰以外,冰不是水以外的东西。这要如何去化解它,那就要靠智慧、力量,要强化自己的心念,使这个烦恼的力量慢慢地淡薄,菩提心的力量能够强大。但是它比较难以对治,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对治。
 
菩提心的它是无我性的,然后你怎么样?有我性。我喜欢站在后面,我不喜欢站在前面。你说这菩提心发起来了吗?发个菩提心,你站在前面都不愿意,那是啥菩提心。
 
菩提心为什么会生不起来,就是我执的一种反抗。心想是这样,但是里面有个东西拉回来,它就是对抗在那里,这就是烦恼习气的助长,让你生不起来,简单地说就是纵容烦恼的漫延。有没有发现,我们的烦恼一直都在滋长,唯恐它长得不茂盛,不愿意把它去除掉。
正法久住不是为的个人,为众生而传播佛法。我们哪怕少分菩提心生起来,为了住持正法,为了众生,然后发起这个菩提心。
 
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体,这是为他的本质。修菩提心呢?要以慈悲心作为修行所缘的根本。有慈悲心,菩提心的修行才会究竟。
 
我们平时在日常当中的课诵里面,有很多菩提心的修法,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比如普贤行愿品说,诸佛如来以大悲而为体,因大悲而生菩提心。第九恒顺众生里面就讲到这样。
 
无量寿经。因为国王听到世自在王的讲经以后,他发无上道心,发菩提心了,弃国捐王,行作沙门。然后又发四十八大愿,愿将来成佛,广宣经法。无量寿经里面乃至观无量寿经里面都讲发菩提心,三辈往生里面有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作为前提,然后再来念佛号。说你光念佛号不发菩提心也能往生,但是几率比较低,品位比较低。
那么观经里面修三福里面,也是讲的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弥陀经里面,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这都不离菩提心。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没有菩提心,修一切善法,都是修魔的业。你没有离开魔,还是魔子魔孙,不能逃脱生死。所以忘失尚尔,况未发乎。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为魔业。如果你完全没有发起,那根本都别谈了。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所以我们生不起来,你要想尽办法让菩提心生起来。大家不要着急说我要做什么、学什么,你心发起来了没有,这是重要。所以说修大圆满先有胜解,他先要有胜解见。你要完全理解心性是什么,菩提心是什么,我明白了,对这个事情要慢慢去靠近它、接近它,让它生起来。然后去学、去做、去行。
十缘也未必能够生起菩提心,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多少会仗缘生起。因为仗托因缘,我们能够心生起来,也就是令我们的心有所触动能够生起来。
比如说我们每个人出家的因缘都不一样,每个人所遇到的事情、听到、见到不同的情形,因为有所触动,所以才选择出家。那么初出家,未必懂得很多道理。
有些出家也不了解出家,也就是仗缘,仗托因缘触动内心而去出家。
古往今来这样的人多得很,他偶然间会遇到什么因缘出家,看似偶然,从佛教的因果律来说,它偶然当中有它的必然性,他有一定的善根因缘才能出家。
自圆满就是从自身来说。比如有些小孩很小就被拐了,他把他手脚剁掉,甚至用硫酸把他泼掉,然后用一个底下有轮子的绑上他,趴在地下,那样去行乞讨。
我们现在诸根具足,没有受到这样的残害。那些人从因果来讲,他过去世不知道造了什么业,被人家抓去,承受这么一种痛苦。有的是天生的残疾,那没有办法,后天性被人家弄成残,真的是很划不来,这是很痛苦的事情。
我们诸根具足,具足净信,有信仰。没信仰的人,内心始终是空虚无聊的,他不知道干什么才好。我们有信仰,心里有一个目标。有一个灯塔,心始终是亮的,具足净信。然后没有种种障缘 离诸障。
十缘当中无非令我们生起感恩、报恩之心,让我们有感恩之心的触动,内心而引发菩提心。比如说念父母恩,父母健在的时候,你也觉得很正常,什么报不报恩。等你父母不在的时候,那种是什么感觉?子欲养而亲不在。那种感觉你自然会触动,你还来不及孝敬他,想好好表现下做子女这种行为,可是来不及了,他走了。这个时候你会觉得怎么样,心里会很触动。
父母有恩,我们还没来得及报答他就走了,然后我们要怎么去报答他,生不能养其口体,死不能导其神灵,你就会很惭愧。引发我们的菩提心,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事情。

生死苦就是讲人自己亲身的事,从生到死期间有很多苦的现象,所以叫生死苦。因为从生到死中间有个生存,人为了生存,他有很多苦的事情参杂在里面。比如说老病,然后再来求不得、怨憎会,等等的苦在里面。求不得苦,所求能得也是苦。有名气的人也苦,没名气的人也苦。你想这世间总的是一个苦的现象,所以它归纳为三苦,无非是苦苦、坏苦和行苦。
尊重己灵就是我们自己具足的觉性叫己灵,他这里勉强用己灵两个字就是觉性。所谓发菩提心就是发起我们那一念的觉性,觉性已经本来具足,可是被烦恼给掩盖太深了。今天听闻教法,让那一念能够生起触动我们的心,让这个诸善中王的菩提心能够生起来,他有菩提心带动去修行那一切功德,大圆满是这么来的。所以说一定要知道我们有这个东西,你才能够成就,没这个心,就很难成就。这就是自己具足无价的宝珠,不要再去当乞丐到处去要饭,不要向外去求,内心就是,当下就是具足无量性的功德。

祖师们常常都引导说,修行净土法门的一个善巧方便,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
 
经里边不讲了吗?不得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意思是说,能够往生到那里去,都是有多善、多福的人。
那么怎么才是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
因为到清朝,持名念佛已经非常普及,南北朝已经有讲到持名念佛。比如说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已经提倡持名念佛了,尤其到清朝更殊胜了,其他的比较难做,所以执持名号。
发菩提心求愿往生,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你看持佛名号已经胜过布施百年。行愿品里边也讲,以种种布施,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还不如持此十大愿王的功德,比那个布施的功德还要大。所以说这菩提心很殊胜。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

(责任编辑: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