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心诫观法》界诠法师 宣讲(26)
时间:2024-07-29 16:59 来源:未知 作者:清凉 点击:次
诫观末法中校量心行法第四】
【凡夫解义,皆因听学】
第四篇说末法当中,我们如何去校量心行。
凡夫要知道佛法的义含是什么,都应该要通过习学,听学而来的。
【为知法人身犯四重,畜八不净财,食啖俗饌,无羞无耻,知而故犯,不畏后世】
他们身为知法的人却身犯四重戒。“畜八不净财” 指比丘不应畜留珠宝、田园、奴婢、畜牧等等,畜了就叫不净。“贪啖俗馔”,就是贪恋世间美食,无有羞耻,知道却故犯,不畏后世的因果。
【是故令汝校量心行,先净禁戒,汝用五诫,得名净心】
先要清净心地,遵守佛所制的戒律,用五种教诫,上面说的身犯四重、畜八不净,这是一种;贪啖俗馔是二种;“无羞无耻”是三;“知而故犯”是四;“不畏后世”是五。这五种要小心对治,就叫做停住,停住这五种名净心。
【古者大德讲《华严经》唯一卷疏,于后法师作三卷疏,今时讲者,(十地)一品出十卷疏,各逞功能竞显华词,文字浩博寄心无所】
祖师大德讲经说法言简义深,像《华严》这样的大部头也只用一卷疏就能阐明大意。晚一些时代的法师作三卷疏演绎,一卷疏就作成三卷了。 现在的人讲《华严》,光是其中(十地)一品就出了十卷疏。各各展示文辞华丽,文章变长了,法义却不清晰。
【然文者当体即义,何须人语?今时愚人竟求于名不求于法,法尚不可着,何况着文字,法离文字,言语断故】
文章本来是用以载道的,把意思说清楚了就可以。哪里用得着那么多人为修饰。如今愚人求名不求法。
唐朝道宣律祖是这么讲的,现在我们还是这样,求名闻的多。比如拜师父,要找一个比较有名气的师父,而不是看这个师父解不解法、行为如不如法,只要师父是某地的住持方丈会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名头越多越好,然后拜他为师,自己也显得很神气,这样就是求名,而不是求法去的。那么,真正的法的内涵,真如实相,都不能以文字去执着,不可以执着。法离于文字相,所谓言语道断,语言文字无法诠释。
《金刚经》说:如果认为佛有说法,即为谤法。佛陀传道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却说自己没有说一个字,就是要扫除众生相。道法要离相,离相即一切法。《心经》里面说:“以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些学人认为有个东西可得,有什么东西可得呢,无法可得。法是无有名状的。
(责任编辑:清凉) |
- 上一篇:《净心诫观法》界诠法师 宣讲(25)
- 下一篇:《净心诫观法》界诠法师 宣讲(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