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摘要13
时间:2024-08-04 16:45 来源:未知 作者:清凉 点击:次
【不了一法界义者,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入净心地随分得离,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
“不了一法界义者”,不了就是不能通达,不能证入一法界的理性。
“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信相应地就是十住当中的初住,他开出十信位叫做相应地。
“入净心地随分得离”,净心地是什么地?初地。
“随分得离”,一分一分地离,我们常说断一分烦恼证一分法身,他就是随分离。
“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这些烦恼不了一真法界,因为被无明障碍遮住了,要到如来地才能够究竟离这样的烦恼。
接下来是解释上面所说的六种相应和不相应,什么叫做相应和不相应呢?相应也就是心王与心所有别体的意思。有别体,体有别,很明显的产生差别,可以名为相应。
如果是心王和心所浑然不分的情况下,就叫做不相应,可以这么理解啊!那我们的心是虚妄分别识,念是心上所有了别境界的种种心所。
我们说心,心是一个整体,心怎么会起来呢?由识而起,由心而识,它就有差别嘛!有六识,它就有种种差别。
心是一个本体。如果无心的话,你就根本不能缘外面六尘的境界。因为有这样的妄心,妄心就会起妄识,为什么会起妄识?因为有念,动心嘛!他有念,有念会起种种妄识。有了这个妄识以后,就会现种种境界相,就有各式各样的观念。
譬如说,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观念,同样看一件东西,你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那是个人的心意识不一样,乃至报体也不一样,他所认识的一些境物都各式各样,那就是什么?依心而现的心所,有差别。
身体不好,看到电扇他就很反感。那身体好,吹吧,两个吹,三个吹都没问题,这就是很明显摆在那里。比如说有些人喜欢吃那个素食,看见素食都流口水。不喜欢的,看见素食他就起烦恼。
你看看很明显,心对物而产生不一样认识,这就是唯识。同样这东西没有变,可是你的认识观念上却自然产生各式各样的差异。
女人她喜欢穿这样或那样的衣服,你到商店去,为什么卖的都是些女人的东西?你仔细看看,我们没多少东西可买,人家整个化妆柜台都是为女人设置的,因为女人心花花嘛!她多,她就会这样,衣服也是各式各样的。我们男人的衣服就很简单的那么几种,女人的衣服多得很呐!市场上也琢磨女人喜欢这样,女人喜欢买衣服啊、逛超市啊,她就有这个毛病,自然而然的都喜欢。她喜欢看看这个,她不怕也不管说家里有没有,她都要买,她就这样。她看见那个东西,念头就会生起来,心王心所而产生对那个境物的一种好乐,喜欢或者不喜欢。
你看我们要这样去对境,观察自己的心念喜欢或不喜欢,要这样子啊!所以说心是约体,心所是约用,它不用你不知道。
你一个人坐在那里,不知道这个人是怎么样啊!必须要看他的心所起现行的作用情况如何,你才能知道。
这样心王跟心所,它别开叫做相应。好,起心这样子,然后你起了心所呢?好乐,心王里面有贪心。
比如说看见这个东西,哎哟!这个实在,在哪儿买的?看见境,心所起来了,它就了别,这是什么?眼识看这个色,然后起了别,正好与心王相应。你很明显地就显出来,心王与心所这样,就说同样能缘总相和别相。在心王的带动下,心所法它同样缘一件事情的总相或者是别相,它能看得清楚,这样就叫做什么呢?我们后面讲叫做知相缘相,是不是相同。
知相和缘相,你所知道和你所缘的相是不是相同,所以说心与念的差别而能所缘的呢?共同的,心和我们起的念头,心所所起的差别,然后共同达成一致,我对这个东西产生喜欢,就起现行,那不喜欢呢?他有瞋心在啊!我们有瞋心所在,心王里面有个瞋心所。我看这怎么这么讨厌呢?把它砸了,这样也跟心王相应,看见没有,同缘一个事情也叫相应,就比较明显。甚至你稍微一下,它能够觉察到,这样它有两个东西,所以成为相应或者不相应。
那么不相应也就是三细当中的三相,三相比较微细很难看得见。比如说,前面的五意识当中的业识转识现识这三种细心呢?比较微细的作用很难发现。此心不觉,而且它是恒常的,无有别异相可得。它没有别异相可得,所以这个叫做“不相应”。也就说无王所别体,看不出来说不上,这知相缘相是相同的这种情形。
那么总的说是心粗细来分别,粗细来分别,就是对境,然后你起了心念,了别分开。一个是浑然说不清,不觉,那叫做不相应。
【言相应义者,谓心念法异,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不相应义者,谓即心不觉,常无别异,不同知相缘相故。又染心义者,名为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无明义者,名为智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
我们看“言相应义者谓心念法异”,心与念这两者不同,心王跟心所不一样,念就是理解为心所。
“依染净差别”,依染净就是你对境染或者净,所显现的这种心态它不一样,然后而知相缘相是相同的,要这么读啊!而知相缘相相同,所知所缘,了别知道,缘他对事物所起的是总体或别体与总相或别相。这个钟,它有整个样子,这是个总的。别相是里面有时针、分针、秒针及数字等等,这不一样的就是别相。你同时都能够缘的,同样也来了别这些事情。
“不相应义者,谓即心不觉”,无法了解。“常无别异”,这心跟念没办法分开来。
上面是知相缘相是相同,这底下是什么?“不同知相缘相”,你根本分不清楚,它到底是什么样的念?这叫相应或者不相应。又他讲染心,这染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名为烦恼碍,能障真如”,这个染心名为烦恼碍,我们通常也叫烦恼障。障碍障碍,有时候各自翻译不同啊!
“能障真如根本智故”,也就是你要详细地说,能障真如智与根本智,你旁边加两个字好读一点呐!能障真如智与根本智,这就叫做无明或烦恼障。能障真如心智的生起,为解脱生死做障碍,有烦恼就不能解脱生死啊!这是染心所起的。
那么无明呢?上面我们已经看过无明,他把这个烦恼跟无明分开来解释。当然,有无明自然有烦恼嘛!有烦恼,它里面少不了无明,但你要细的分开呢?
“无明义者,名为智碍”,智碍就是所知碍。
“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但是不障碍解脱。阿罗汉很多事情他也都不了解啊!你看我们读《法华经》,阿罗汉他不知道原来还有成佛这回事情啊!然后他可以解脱。染心也就是为烦恼碍,无明是为智碍,是这样的啊!
【此义云何?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违平等性故。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
“此义云何”,这两种意思又是如何呢?
然后下面是“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他说这个染心和无明,它到底会导致什么样的情形呢?
下面说先依染心,分别说,这里不是有两句嘛!染心义是什么呢?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先依染心来说,这个染心就是根本业不相应染。
“能见”,上面不是有能见嘛!你们看那个表有没有能见,有能见相不是,它在六种染当中属于能见心不相应染。
“根本业不相应染”,是六种染当中的什么呢?第六啊!是不是这样,有没有搞糊涂?染心者,我们刚才看的有六种:执相应染、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现色不相应染、能见心不相应染和根本业不相应染。
这个地方接下来去解释这个染心是什么情形呢?总结上面这六点。第一个染心,染心就是根本业不相应染。
“能见”,能见就是第五能见心不相应染,这样听懂吧,是不是?接下来能现,“能现”就是上面的第四,第四是什么?
现色不相应染。再来“妄取境界”,上面有没有妄取境界?就是“分别智相应染”,也就是上面的第三分别智相应染,妄取境界分别智,他才能够取外面的境嘛!其实他还有不断相应染和执相应染,这里省略了,听懂没?
我刚才不是念了四个嘛!染心就是第六“根本业不相应染”,能见就是第五“能见心不相应染”,能现就是“现色不相应染”,是不是这样?然后往上推,这里不是有妄取境界嘛!
就是上面的分别智相应染,然后还有不断相应染和执相应染。因为有这六种的烦恼,有相应和不相应的烦恼染心,所以会怎么样呢?违反如来藏平等性。上面有这样种种差别,如来藏平等性是什么?
它没有一真法界,没有这么多相。你现种种识了,种种问题出来了,那么就有差别,有差别那就是违背。
“违平等性故”,什么平等性?真如平等性,如来藏平等性,对吧!因为种种差别现起来,所以与平等性自然就不相应了,也就与如来藏不相应了。
如来藏是不生不灭,心中所具的无边的大用啊!我们通常叫做称性功德,这个没有,因为有这六种相,妄现错乱的境界,种种事情就出现了,是不是?
“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因为违背了真如的平等性,所以这样呢?因为一切法是常静的,这体性是常静,乃至诸法的体性都是常静。
“无有起相”,如果看见起相,那就是一种妄相而已。
【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知故。】
“无明不觉”,无明不觉的缘故呢,“妄与法违”,起虚妄,所以说与这个法的法性法体怎么样?相违背,所以“故不能得随顺”。不能随顺什么呢?不能随顺我们上面讲的真如平等性。
“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知故”,那么因为有这六种相应或者不相应染心的烦恼,所以世间才有种种境界。一切境界种种都知道了,有这样那样的相,如善恶好坏的种种分别,那是因为有染心生起这个相。
这一段是比较抽象,抽象就是指烦恼嘛,烦恼有粗重的,有不粗重的嘛!然后说什么时候才能断呢?我们还没断这些烦恼啊!现在看见都没看见,是不是这样?
好!那么下面接下来是什么呢?丙三,你看一下这张纸,丙三在哪里,找出来,心生灭门分成三点:丙一是心生灭,丙二呢心生灭因缘,丙三是心生灭相。
生灭因缘,它以如来藏心为依,如来藏心里面生起这样的五种识。那么以无明为依呢?他有种种染心生起来,那么要到一定的果位才能够断它。所以说无明为依的染心如何去还灭,这是叫生灭因缘,讲这两点。然后心生灭相,这心生灭相到底是什么个样子,我们怎么去改变它呢?
所以下面就讲心生灭,第一点是生灭明不生灭,讲生灭干嘛呢?让你知道不生灭,有生灭的种种现象、世间的种种现象。佛法为什么讲世间种种业相和众生种种现象啊?让我们远离这种现象,指出我们的错误,告诉我们要正确去认识。
《法华》里面讲,佛方便出现在世间干嘛呢?“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所以说生灭令明白不生灭。
第二点是“熏习显无尽”,他有真如熏习和无明熏习,两者互相熏习。无明熏习真如,那真如就随染了。然后真如熏无明呢?无明转为清净是这么一个过程,这就叫做“修行”。底下也告诉说什么样的情形呢?
【复次,分别生灭相者,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粗,与心相应故。二者、细,与心不相应故。】
“复次,分别生灭相者”,下面来分别什么叫做生灭相?生灭相就是生灭心生起来,生就是起。生灭心怎么生起来?那我们如何起还灭,让它不要生灭,与诸法的法性相应啊!所以下面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粗,与心相应故”,粗与心相应;“二者、细,与心不相应故”,跟上面一样,细的与心浑然一体,分辨不清叫细,叫做不相应。
那么粗当中,“又粗中之粗”有四句啊!粗当中有粗中之粗和粗中之细,细当中有细中之粗和细中之细,是不是这样?那就是所缘的,什么人能够缘这个相?相当于上面的三细、六粗、五识以及六种染心,这些如何来对应,分别粗与细。意思是说,我们要先知道心相到底是什么,然后才去断它,去观察它,看见它啊!要不然你都不知道心相是什么,先要了解我们心里的活动是什么。
我们这里有人学心理学的,你这个人来这找我,肯定有什么心理的要求啊!一般人都知道你讲这个话的目的,下一步要干嘛呢?你不张口,我已经看到你喉咙下面去了。那为什么?知道心相,知道你这种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形。所以说要了解我们的心相,是粗啊、细啊,如何这般!那我们今天先看到这里,因为这里讲起来一整段都连着,又看不完。
《大乘起信论》,我们上次看到心生灭门的第三点,前两点心生灭和心生灭因缘我们已经看了,第三点是“心生灭相”。说生灭在明不生灭,生灭相这里分两门,再来是“熏习显无尽”。下面就是心生灭相的情形,内心的一些心相如何,我们看啊!
“复次,分别生灭相者,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粗”,粗就比较明显的。“与心相应故”,粗就是与心相应,细者与心不相应,所以心不相应,看似浑然一体无法分辨的情况。我们内心的活动有粗有细,细的有时候没有发觉出来。那么现在粗的呢?这个生灭相有粗和细两种,那么粗当中又把它分成四句:粗中粗、粗中细、细中粗和细中细。接下来我们先看粗的。
【又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
“又粗中之粗”,粗中之粗是凡夫境界,凡夫应该能看到自己的心相,能看到“粗中之粗”,像六粗当中的执取相啊!见到一个东西你喜欢上了,那就叫做“执取相”,比较明显的能够知道。
那么下面六染当中的执相应染,你执著那个事情,就明显的能知道,我喜欢什么,要去追求什么,凡夫能知道。
然后“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这两者把它分在一起,相当于上面的智相和相续相、智识相续识那种,这是“粗中之细”。
那么细中之粗相当于转识现识,也就是三细当中的能见相或者境界相,这是比较细一点,这是什么呢?是菩萨境界。上面一种是凡夫境界,凡夫境界可以明了。我们不要分得太细也记不得,大概有那么个印象。我们的心相有粗,然后有细,“粗中之粗,细中之细”,大概就这样的情形。
我们现在是凡夫,应该看见是什么东西,那至于菩萨境界乃至佛的境界,我们缘不到,不能看到,这是细啊!这里讲细的是菩萨。
再来细中之细,像根本业、业识无明、根本无明,我们都根本不知道。我们知道有无明,但是无明的体相是如何呢?只能表现在诸识上。
下面讲说“事”,事识上,只有事识才能知道,要不然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无明到底是什么个样子。无明就会起念头啊!现境界相啊!种种烦恼相,大概是无明。我们只能从这粗相看见,所以你反过来说,知道有无明,还是要在凡夫所缘的粗中之粗,无明动念妄缘境界,显得粗相我们能知道。这里说根本无明那个习气,我们根本就没办法了解,是这样的。
【此二种生灭,依于无明熏习而有,所谓依因依缘:依因者,不觉义故;依缘者,妄作境界义故。若因灭,则缘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缘灭故,相应心灭。】
“此二种生灭”,哪二种生灭呢?粗和细这两种,“一者、粗,二者、细”,这两种粗细的生灭。
粗和细,我们心念都有生灭的,一会儿念头起来,一会儿过去,一会儿再起来,这就是生灭。这些念头,粗的或者细的,都是依于无明熏习而有的,有根本无明,才有这些粗细的烦恼嘛!
“所谓依因依缘”,生灭相有粗有细,粗细都依什么?依无明。那么无明这里有依因依缘,这两者都依,你把它勾勒一下子,条理比较清楚一点。
粗细也好,粗的是与心相应不相应,细的相应不相应?看不见浑然一体,他从这个角度来讲,跟我们一般的理解不太一样。我们转换一下,它就浑然一体没有分能所了。这两者烦恼都是依无明,肯定是没有问题,依无明熏习在那里作怪,然后才有问题。
这里面讲依因又依缘,所谓因是什么呢?“依因者,不觉义故”,就是三细里面的根本无明,这就是根本无明。不觉,这就是无明啊!
根本无明,要从这个《起信论》里面讲属于相应不相应?不相应,浑然一体,我们分别不清楚啊!这是依因。
依缘是什么呢?“妄作境界义故”,内心起念头,然后去缘外境,了别外境,色、声、香、味、触的种种相,妄作境界显现了。那么这叫什么呢?这个妄作境界就是相应的生灭心,相应生灭。
这里“若因灭,则缘灭”,好像跟因缘法一样,因灭则缘灭。无明灭也就是说境界相自然灭,对不对?因灭则缘灭,根本无明灭了,你缘外面的境界,所以知道它是虚妄不实的。缘自然灭,你不会现种种相啊!这样那样的事情就没有问题了。
“因灭故,不相应心灭”,你看,因灭就是三细的根本无明灭,所以这个叫做不相应的心也灭了。
“缘灭故,相应心灭”,缘就是妄作境界,比较了了分明,也就说根都拔了,外面的枝叶自然也就枯死了,这个没有问题啊!那么下面说心都灭了怎么办呐!心灭了,那如何相续呢,问这样的问题。
(责任编辑:清凉) |
- 上一篇:《大乘起信论》摘要12
- 下一篇:《大乘起信论》摘要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