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弥陀要解》(摘要3)
时间:2024-08-02 16:45 来源:未知 作者:清凉 点击:次
天台是讲的空、假、中三观,即假、即空、即中,一念心当中具足三观。那么始末的修法它归于止观,修的次第还是归于止观。天台大师以及后来的一些大德,如幽溪大师、知礼大师、蕅益大师这些,无不归于念佛法门,这都是学天台教的对净土法门的倡导。
再看《华严》,我们上面讲了《华严》“十玄门”的道理,跟弥陀的经典都是互相切入的。《华严》是修法界观,十玄门、理事无碍。净土宗很多事相上,“光中化佛无数亿”那就是华严的道理,是相入的,只是没人去这么提它而已。
律是三学之一,哪一宗、哪一派都少不了律,律本身也没有律宗的,一切法门的共学,因为以戒为首。其他修定、修慧都是相同的。
所以净土宗与八宗不相违背,可谓方便有多门,归源怎么样?一条路是一样的。到根本上是一样,但是方便、方法有种种。去北京坐火车、坐飞机、坐汽车、自行车、三轮车、走路都可以,都能够到达那个地方,但是方法不一样。《阿弥陀经》里面说“一时顷”,早晨吃饭那个时间,他们去了多少地方!十方国土他们都去供养了。然后“饭食经行”,吃饭那个时间他们又回来了。你说哪个地方没玩过,哪个地方没去过,我告诉你,到极乐世界成佛,你哪都可以去。你想去哪就去哪,畅游十方诸佛国!修成功了样样都有,多好的事!所以完全是一样的,只是方法上不一样而已。
净土法门特别强调信、愿、行,由信而起愿,由愿而导行。难道说其它法门就不讲究信、愿、行吗?其它法门没净土法门这么强调。因为你没有信,很难去念佛,太枯燥了!念着念着,觉得这是老太太的事情,通常是这么想的。也就是说如果不信,又如何有愿心去行持呢?信自心是佛,就像参禅要相信自己是佛一样,你要看到自己见性成佛。你不相信自心是佛,怎么去参禅?所以肯定要信,信要有愿,所谓的愿是什么?起疑情。我们要见到这个性,然后拼命的用功,别的什么都不想,把疑团生起来。
信唯识可以转识成智,要知道相信有妄,相信有大圆镜智可以转,你不相信,你怎么修唯识观?三论讲修空观,要信万法缘起性空。你不相信万法缘起性空,你怎么修空观?你要确确实实相信!天台是百界千如、十法成乘、一心三观,如果没有信,你如何去修这个止观?一心三观如何去修。如果不信法界缘起、事事无碍,又怎样去修法界观呢?所以信是佛法的通途,而不是净土法门独有的,但是它特别强调这个信,你要信才 可以!
《阿弥陀经》里面说“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若有信者,应当发愿”,你有信就应该发愿往生。短短的《阿弥陀经》有四次在劝人家应该往生,所以说信是进入佛法的根本!《大智度论》说:“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华严》也讲:“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所以没有信仰,就很难进入佛法。
愿和行各有差异,有什么差异呢?针对法门的不同,所发的愿自然就不同,导致行也不同,十方诸佛所愿所行都不同。也就是说因地所发的愿不一样,行就不一样,而导致的果也自然就不同了,比如国土的庄严——有阿閦佛的世界、有药师佛东方琉璃世界、极乐世界,这样成就众生的方法也就不同了。
为什么愿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去了解学一切法门的心态,然后要把它弄清楚。你说这净土法门这么好,那我持咒怎么办呢?你持咒的目的是想成佛,参禅的目的也是想成佛,那么念佛也是告诉你成佛——一念往生,即得不退转。所以没有哪个法门不好。
再来说这个世间的痛苦,及极乐世界的快乐,在此之前先讲《地藏经》作为一个比较,因在《地藏经》里一一显明说有如此的痛苦。
十方诸佛为什么要有净土?《无量寿经》讲佛矜哀三界所以出现于世,来救度这些群萌。三界如火宅,生死有长远,三途六道有痛苦,众生在三界当中苦啊!所以佛发愿以净土来摄受众生。
这个世间有诸多的苦,而所谓的快乐只是短暂的,那么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是这么一个比较。用现在话说,极乐世界就是环境优美净化,不会为了衣食去忙碌,你思食得食,思衣得衣。极乐世界怎么还想吃想穿呢?这是针对我们这个世间的人。《法华经》里面讲的如来以什么为衣?忍辱、柔软心为衣。你到那里去,自然也就以这衣,禅悦为食,想吃就有得吃。人情、身心都净化了,没有种种的病痛。
“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诸上善人都是修行人,没有坏人住在一起,因为在这个地方修的程度不一样,到那里去都是善人在一起,不会有危害,不会互相嫉妒、障碍。我们这个世间的人,如你有钱,没钱的人就会妒嫉你;如果你没钱,他会看不起你。所以说这世间是染污、杂染的。我们生死轮回的痛苦,到那里去就能够得救了。
净土的特点是和平、永恒、清净、快乐,正因为如是,所以我等要念佛修净土法门。
(责任编辑:清凉) |
- 上一篇:2006《弥陀要解》(摘要2)
- 下一篇:2006《弥陀要解》(摘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