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弥陀要解》(摘要1)
时间:2024-08-02 16:24 来源:未知 作者:清凉 点击:次
一、緣起
1、講經的緣起
今天我们开始一起来学习、研究净土法门。这净土法门多少年来也想比较深入细致地探讨一下,今天总算有这么一个因缘。我们先来讨论《阿弥陀经》,这部经曾经讲过两次,第一次讲是在八六年,我曾经好像跟大家提过,那一次给我印象很深,从来没讲过课,也没讲过经,我竟然上大座讲经去了,有两三百人听,听到后来只剩十几个人了,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教训。过去也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以为自己在佛学院读了两天书,就能开始讲了。讲说佛法要契理契机,只是契理不契机那叫“谈玄说妙”,不应众生的机也没有用。如果应机而不契理,那简直是瞎聊天、就我上一次讲了一样,既不契理也不契机。他们把我给送上去了,下来时悦众的人都跑了,我就自己下来了,搞得灰溜溜的那个样子,所以说印象很深!
第二次是在九六年在福州跟居士们约略谈了一下,没有很深入。过去对净土法门的了解比较简单一点,我认为《阿弥陀经》有什么好讲的嘛!有人把《阿弥陀经》译成白话解,我说《阿弥陀经》本身就是白话文,还有什么白话解呢?看得比较简单。但我通过这几年的学习,觉得自己过去很可笑、愚痴、颠倒。
这几天因为要讲,就把有些材料整理一下,搞得很辛苦。我一天写九个小时,弄得饭都吃不下去,睡觉都舍不得睡。我想如果一张一张发给大家,大家就扔掉了。我专门整理成一个小册子,也就是《无量寿经》的一些内容。我写了有五十二页纸,大概十几天就把它写完了,一天要写四五千字。完了以后呢?昨天想想,今天要讲《弥陀要解》了,赶紧把年内写的一些材料拿出来一看,我说这个材料怎么可以呢?又重新写,之前写的不要了。昨天和前天在重写了,前天写了十四篇,这一篇大概有四百多字,写得我这胸口都发闷,马上要讲课了,材料还没整理出来,就拼命赶!
过去一些材料现在都不想要了,我说这东西怎么可以跟人家讲?会有这么一种想法,这说明我们人在不断地进步。所以说我们对佛法学习的深入,有不可思议的一种感受。
通过这么一学呢,净土法门确实有很深奥的道理。如果说我们不认真深入地去了解它,只是认为念佛法门也就是老太婆、老斋公念念而已,那是不够的。我二十多年来一直学教、学戒,讲学、做事、建寺庙,时至今天内心感到有点虚,不实啊!做了这么多事情,好像跟生死都没什么相干。
生命无常,说不定哪一天说走就走了,我们最终要有一个归宿,所以才去研究净土法门的一些内容。
我们在平兴寺十多年来,一直都在研究戒律,今天应该要导归净土,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持戒念佛”。因为戒是定、慧的桥梁,是定、慧的保障,也是住持佛法的一个幢相,庄严佛法的璎珞。如果没有戒律,佛法当然也就显得不庄严,会比较散乱。就好像航海的航程一样,我们常常看到,航程中到了一些地方,上面会立一个灯塔。为什么要立灯塔呢?就怕触礁,触礁会沉没。我们学戒也是如是,如果没有戒,你就会触礁沉没,因为你失戒的缘故就会堕落。佛法不庄严不说,你自己会堕落,所以需要戒律。戒律就像佛法中的灯塔,使我们知道方向应该往哪里走,那就不会触礁了。如果没有戒律,佛法的寿命就没有了,所以毗尼是佛法寿命,这个我们是不能动摇。我们依然在学戒律,但它有一个导向,学戒目的在于修定和修慧。
从外来说,戒律是幢相、璎珞、灯塔;从我们内心的修行要知道说,因戒而生定、生慧,所以定、慧是我们的根本,是目的。戒是方法途径,通过持戒,然后更好地去修定、修慧。如果没有定、慧,就不能够断除烦恼。因为持戒常常会卡在那儿,很烦恼啊、很焦急啊:“我破戒如何是好啊!”所以必须要有定、慧来引导摄受,这样才能够圆满菩提。
要成就佛道,法门有无量,但法门这么多,要修哪一法?我们这里说是念佛净土法门,为什么一定要讲念佛法门,而不讲参禅、修密等等呢?那只能阐述我自己的一些观点。
第一、时至今日念佛者多。也就是说用念佛法门,才有办法摄受更多学佛的人,不分道俗。现在都是以念佛为行持的入手,为何呢?末法障缘诸多,修行又很难遇到明眼人指示,这样很容易误入歧途!现在的居士念佛非常普遍,非常的多,虽然现在也有少部分居士去持咒,但大多数居士都在念佛。如果我们出家人不懂得念佛的一些义理,又如何去指导他们呢?自己不念佛,常常劝居士念佛,但念佛的一些道理、原理,心态要如何调整呢?本来念佛是平安无事的,但很多人念佛出状况了,那要如何去调整呢?所以我们要告诉他们,倡导他们怎么念佛。
第二、我出家的环境耳濡目染,他的导向自然是念佛法门。我在这里的小庙出家,他们都是念佛,我刚刚出家的第二年,唯一看到的注解,讲一些道理的就是《龙舒净土文》,我看看:哎呀,这个好啊!念佛可以得度生死,这么好的事!在内心有这么一个萌芽的种子。当然了,对于其它的法门,我们是至尊至敬。
我曾经在佛学院读书的时候,所学的是侧重于般若系统,自己好乐三论“性空”思想。因为我这记忆性也不好,记不来那么多名相,三论只是讲“缘起性空”大体的一个思想,不会偏差也就可以了。这样当然就对禅学的思惟修呢,多少产生一些好乐,平时行持上也以静坐、离相为好乐。但是静坐归静坐,常常会怎么样呢?终究很难深入。坐在那里静是静了,妄想看也看见了,但是进一步下去又如何呢?不坐依然是杂念纷飞,狂心也难止,所以选择念佛为行持的一个归向。
第三个,就是我到广化寺去亲近圆拙老和尚有一定的影响。圆老他亲近过弘一法师与印光大师,所以他老人家也是提倡“持戒念佛”,我在他身边七年,无论是他的为人风范,还是处事的态度,以及寺庙的风格等等,都受到很大的影响。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远不及他老人家的一点一滴了,但是多少在内心当中受到一些影响,所以在他老人家的影响下,对戒律和净土就有一个好乐。
《大集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这不是说修其它的法门不能够得度生死,只是比较难,它要上根利器才可以。那净土法门就是下根的人修吗?不是,它是三根普被,三根都摄,是这样的一个情形。
今天与大众一起来研究学习,我们要真正地去做,要真修实学,也就是真修实行,这样才可以。如果是有益于净土念佛法门者,我建议大家,每天至少要念一万声佛号,一万声佛号不需太久,这样久而久之呢,才能够有念佛的一个种子,临终才会有所把握。
我们往后可能会有一个不定期的加行作法,就是说在短期的几天当中,要常住的配合和护持来念佛,念上一百万声佛号。为什么赶这个数字呢?因你不念就不知道念佛的奥秘所在。
从学习的角度,从我们的教理来讲净土法门的内容,肯定会偏讃念佛法门。像《地藏经》一样,你讲《地藏经》的时候,他会偏赞地藏王菩萨;然后你讲《文殊般若经》,他会偏赞文殊菩萨;你讲《普贤行愿品》,会偏赞普贤菩萨;肯定会是这样。讲净土法门肯定会偏赞净土法门,大家不要觉得惊奇,净土法门它本身蕴含了很多,譬如说像《华严》奥妙的道理都在里面。
从粗浅的文字上看,《净土三经》怎么会有《华严》的一些妙理所在呢?《华严》所说的,声闻都不了解啊,只有法身大士才能够了解这些事情。《三经》的义理谁都懂得,这是我们浅人当作浅法看,其实它里面包含了很多奇特的奥妙所在。
《华严》谈到“十玄门”,净土经论里面也能够体现出来,怎么体现出来呢?《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它说到诸树、宝树以及道场树,一个树当中可以显现十方无量无边的诸佛刹,你要见十方无量无边的诸佛刹,在那个树上你就能看见了,是这么一个道理。乃至一食顷,吃一顿饭的时间,就可以遍历十方佛刹,然后一朵莲花当中,开出无数叶的莲花,每一叶当中又化出无数佛,佛当中又放无数的光,这说明什么?就是《华严》的道理。广狭自在无碍,一多相即,大小相融,以及事事无碍的法界道理。一棵树是一,显出众多的佛刹在里面。“一多相即”就是说在一个地方就体现出无数的诸佛刹在那,很短的时间可以游历十方诸佛刹,因为你得到诸佛的本怀,所以都一样。很短的时间它可以变很长,这就是《华严》所讲的,以一念为无量劫、无量劫为一念,这就蕴含着《华严》的道理。
再者,《阿弥陀经》里面所讲的种种庄严,也就是正报、依报的种种庄严。《华严》所讲的种种庄严无尽,十方佛刹的种种体现,这是我们所体会到的一切众生心。这一个心当中,《观经》里讲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们这心一转过来即同如来,与如来所具的万德是一样的。《华严》所讲的是地上法身大士,他能够体会到诸佛所具足无量的德,在净土法门当中具足无量德,也体现在正报、依报的庄严上。那我们这一念心转过来跟佛一样,你就能够跟弥陀一样,等同法身大士。那怎么样永不退转极乐世界所有的正报、依报庄严,你要能够感受,那心就转过来了,跟法身大士的境界完全就相同了,所以这样跟《华严》是一样的,“事事无碍”。
那么净土当中有跟《法华》相应的吗?后期的很多大德在注解上都引《华严》的一些道理,尤其是《弥陀疏钞》,莲池大师引用很多《华严》的道理,因为相摄,从理性来讲是完全相同的,仔细去看,真是如是!那有没有《法华》的道理呢?这两部经是最无上的!《法华经》本身就说诸经当中《法华》为第一。现在也有人弘扬说《无量寿经》是第一,在《无量寿经》本身没有讲说我这部经是第一,可是《法华》有讲是第一,因为它讲成佛。净土法门现在也会归到《法华》这个道理上来,也就说与《华严》和《法华》是相通的。
净土念佛是三根普被。上根的人,文殊、普贤、观音、势至,他们都发愿往生。观音、势至已经在极乐世界了,普贤十大愿王也导归极乐。在《文殊般若经》里面,也发愿到极乐世界去,所以说这是上根。同样导归极乐,下根的呢?下至五逆十恶,愚夫愚妇,无不依念佛而得度生死。《观经》里面讲地狱现前了,临终有善知识在那开导你,你念佛念十声相续不断,就能够往生,所以说上根和下根它是这么普摄的。
净土法门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其宗旨。发心是基础,执持名号是行持的根本,所以说净土法门要发大心才可以的。所谓发菩提心以执持名号为方法,即能够顿入不退转。所谓“不退转”,经里面讲说“阿鞞跋致”,这一生你就能够进入阿鞞跋致不退转,一生一句名号,持下去就能够达到不退转,不假方便,入一佛乘。
正如《无量寿经》里面所讲的:“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给众生真实的利益是什么呢?成佛呀!那跟《法华》所讲的“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完全相同。那么《无量寿经》里面讲说,佛以无尽大悲出现于世,是为什么呢?哀怜三界的众生,要救度这些众生,给众生最好、最实惠的东西,让众生成佛。《法华》说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是为什么呢?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有佛的知见,才能够见性成佛。那么这里所讲的真实之利是解脱生死,这么一来,这两部经是一致的,不相违背。不是说净土法门有意去跟这两部经高攀、搭讪,它义理真是如是!
至于《法华》,有讲“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唯一佛乘”的宗旨。净土经论当中有没有呢?弥陀的悲心本愿,他普摄一切众生,只要至心信乐欲生彼国,乃至十念、一念即得往生。佛说你只要至诚地念,生即不退,就能够证悟无生一生补处,即是令一切众生成佛,这不是相通嘛。就是说过去三乘教那是方便,现在《法华》讲的一佛乘是真实。那么净土经论当中说,你只要念这一念佛号,你就能够成佛,得不退转。就是告诉你最方便、最捷径,让你一生就能够成佛,这就是相同的,只是方法不同而已 。
净土宗的祖师有一位永明延寿禅师,他修的很多,一天要做一百零八件佛事——持咒、看经、礼忏、念佛等等,他说这叫“万善同归”,你修一切法门,用心回向都一样,所以成为一代祖师。
无论是修禅、修密,对于念佛法门应该不生障碍,你照样持咒,照样参禅,为什么呢?禅是佛心,参禅是观心的修法,它叫“思惟修”,思惟什么?思惟此心念,明心就是见性。禅堂里面常常讲说要明心见性,见性则能成佛,参禅是力求开悟,开悟是什么?在教理上说叫“见道”,见道完了,修道、成道,是这样的,你不见道,你不知道啊。意思说像我们修行要找一个方法,找门路,门没找着,怎么进入啊?所以必须要找到那个门。譬如我们进法堂,一定要知道门在哪,你才能进来,如果不知道门乃至旁边的方便门都没找着,你说怎么办呢?所以说他要开悟,开悟然后知道怎么修,见性了他有信心。
那么念佛即是念心,佛非心外的佛,你不要理解这个佛是心外的,我们要会归自性弥陀。心非佛外的心,心、佛要把它相连起来,也就是“是心是佛”。我们这一念心就是佛,具足了佛性,我们要去开发这个佛性,“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一念心不离当下自性,也不离当下自心。先见心,然后才能够见性明性,最后才能谈得上自性弥陀。
你心都抓不住,怎么去见自性弥陀呢?那就难了。所以念佛要从事持达理持,蕅益大师一再强调这个事情,我们往后学《弥陀要解》,就告诉我们事持达理持这个道理。
我说一天持一万声,持十万声,那是事持。你事都不去做,你说:“哎呀!自性弥陀,我念它干嘛?自性弥陀就对了!”你怎么去显发自性弥陀?自性弥陀就是一切众生皆具佛性,都是佛。那你为什么没有佛的无方大用呢?十力、四无所畏之功德没有开发出来,没有显发出来,你总要修行去显发这个自性、自心,要通过念佛达到一定的程度 。
(责任编辑:清凉) |
- 上一篇:2010《弥陀要解》(摘要)
- 下一篇:2006《弥陀要解》(摘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