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于往劫中,久已成佛,号正法 明。但以慈悲心切,虽则安住常寂光土,而复垂形实 报、方便、同居三土。虽则常现佛身,而复普现菩 萨、缘觉、声闻,及人天六道之身。虽则常侍弥陀, 而复普于十方无尽法界,普现色身。所谓但有利益, 无不兴崇。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普 陀山者,乃菩萨应迹之处,欲令众生投诚有地,示迹 此山。岂菩萨唯在普陀,不在他处乎?一月丽天,万 川影现,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各各皆现全月。若水 昏而动,则月影便不分明矣。众生之心如水,若一心 专念菩萨,菩萨即于念时,便令冥显获益。若心不志 诚、不专一,则便难蒙救护矣。此义甚深,当看印光 《文钞》中“石印普陀山志序”自知。名观世音者, 以菩萨因中由观闻性而证圆通,果上由观众生称名之 音声而施救护,故名为观世音也。普门者,以菩萨道 大无方,普随一切众生根性,令其就路还家,不独立 一门。如世病有千般,则药有万品。不执定一法,随 于彼之所迷,及彼之易悟处,而点示之。如六根、六 尘、六识、七大,各各皆可获证圆通。以故法法头 头,皆为出生死成正觉之门,故名普门也。若菩萨唯 在南海,则不足以为普矣。 (正)复郦隐叟书 观音大士,于无量劫,久成佛道。为度众生, 不离寂光,现菩萨身。又复普应群机,垂形六道,以 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无作妙力,寻声救 苦,度脱群萌。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 法。直同月印千江,春育万卉。虽则了无计虑,而复 毫不差殊。良由彻证唯心,圆彰自性。悲运同体,慈 起无缘。即众生之念以为心,尽法界之境以为量。是 知无尽法界,无量众生,咸在菩萨寂照心中。故得云 布慈门,波腾悲海,有感即赴,无愿不从也。 (正)南 五台观音示迹记 须知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菩萨无境, 以众生之境为境。故得有感即通,不谋而应。良由众 生心之本体,与菩萨之心息息相通,以故凡遇极大险 难,举念即获感应。又菩萨现身,不专现有情身,即 山河树木、桥梁船筏、楼台房舍、墙壁村落,亦随机 现。必使到绝地者,复登通衢,无躲避处,得大遮 蔽。种种救护,难尽宣说。 (续)历朝观音像序 吾人之心,与菩萨之心,同一体性。吾人由 迷悖故,仗此心性,起惑造业,受诸苦恼。若知即此 起贪瞋痴之心,即是菩萨圆证戒定慧之心,则起心动 念,何一非菩萨显神通、说妙法乎? (三)复卓智立书 念观音名号,大则大应,小则小应,绝无不应 之理。只管放开大胆对人说。彼不见感应者(感应之 迹,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见《正 编·石印普陀山志序》),亦未尝无感应也。 (三)复蔡锡 鼎书 良以菩萨之心,犹如虚空,无所不遍。但众 生在迷,不生信向。譬如虚空,以物障之,便成隔 碍。若穿一小孔,即得一小孔之空。穿一大孔,即得 一大孔之空。若完全撤去障碍之物,则与普含万象之 虚空,浑合无间矣。是以众生小感则小应,大感则大 应。 (正)观世音感应颂重刻木板序 若病苦至剧,不能忍受者,当于朝暮念佛回向 外,专心致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音现身尘刹, 寻声救苦。人当危急之际,若能持诵礼拜,无不随感 而应,即垂慈佑,令脱苦恼而获安乐也。 (正)复邓伯 诚书一 编者敬按:华严会上大士告善财云:“我住此 大悲行门,普现一切众生之前。”然则吾人一言一 动,何时何地而不在大士慈悲身中?特历劫昏迷,如 生盲人,日对阳光而不自觉。猝遇危难,一切尘劳妄 想,顿伏不起。惟求救之一念,如烈火迅发,如急流 奔驰,不觉与大士立时相应。而巍巍神力,遂具足 当前,受用无尽。以上云云,系许止净居士于《普门 品》后,阐扬大士救苦之灵感,最为形容尽致者。特 撷要附志于此,用增信向。 沪战时,闸北房舍,多成灰烬。独余皈依弟 子夏馨培之寓所,未曾波及。盖当战事剧烈时,彼全 家同念观世音圣号。且最奇异者,战事起后第七日, 渠一家人,始由十九路军救出。及战停归家,室中诸 物,一无所失。非菩萨之佑护,何能如此?渠供职新 闻报馆已数十年,夫妻均茹素,念佛甚虔。是知观音 菩萨大慈大悲,遇有灾难,一称圣号,定蒙救护也。 或曰:“世人千万,灾难频生。观音菩萨仅是一人, 何能一时各随其人而救护之耶?即能救护,亦不胜其 劳矣。”殊不知并非观音处处去救,乃众生心中之观 音救之耳。 (三)息灾法会法语 观音圣号,乃现今之大恃怙,当劝一切人念。 若修净业者,念佛之外,兼念。未发心人,即令专 念。以彼志在蒙大士覆被而消祸耳。待其信心已生, 则便再以念佛为主,念观音为助。然念观音,求生西 方,亦可如愿耳。 (三)复周伯遒书 念佛、念观音,均能消灾免难。平时宜多念 佛,少念观音。遇患难,宜专念观音。以观音悲心甚 切,与此方众生宿缘深故。不可见作此说,便谓佛之 慈悲,不及观音,须知观音乃代佛垂慈救苦者。即释 迦佛在世时,亦尝令苦难众生念观音,况吾辈凡夫 乎? (三)复宁德晋书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岂有不救苦厄之事?观音 菩萨随机示导,岂有不接引生西之理?生西当以信愿 为本,若遇危险念观音,有信愿,命终决定生西方。 或只专一念弥陀,有苦厄,亦必解脱。 (三)复如岑法师代友人问书 救灾,当以尽人能念者为有大益。若摩利支天 咒,所印虽多,亦难于大劫临头时用,宜取消。令人 念观音圣号,虽三岁孩童也能念。且勿谓支天咒之利 益大,念观音之利益小。纵此咒即观音示现,亦当以 念观音为事。汝信心虽好,不知一法普摄一切法之至 理,及不知要紧之时,愈约愈妙。儒教亦云:“博学 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汝若知此义,当以光言 为至论。 (三)复边慧通书 眼疾尚未愈,而热无避处,又加时疫。此众生同分恶业所 感。祈遍令乡人同戒杀生,念观世音圣号,以期疫疠消灭。果 能恳切志诚,决定有大效验。即汝之眼疾,亦当由宣布此语, 而得痊愈。茫茫大苦海,观音为救苦之人。倘人各志诚持诵, 若或疫死,天地亦当易位,日月亦当倒行。若泛泛默念一句二 句,即欲得起死回生之效,虽菩萨大慈,非不肯救济,但以彼 心不真切,决难感通。 (三编卷第二·复周伯遒居士书十四) 业障重,贪瞋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 疾咸愈。普门品谓若有众生,多于淫欲瞋恚愚痴,常念恭敬观 世音菩萨,便得离之。念佛亦然。但当尽心竭力,无或疑贰, 则无求不得。然观音于娑婆有大因缘。于念佛外,兼持观音名 号亦可。或兼持楞严大悲等咒,亦无不可。 (增广卷一·复永 嘉某居士书五) 时疫流行,妻子罹病,当令彼等,各各志诚念南无观世音 菩萨。汝若会念大悲咒,当加持大悲水令服,自可痊愈,正不 必汲汲于医疗也。 (续编卷上·复吴沧洲居士书三) 汝父摇头之病,乃示不能痊愈,由念佛可痊愈之迹。汝欲 完全好,也有法子。汝与慧贞,及汝妻三人,至诚念观音求加 被。果真至诚,决可痊愈,以父子天性相关故也。民十年,黄 涵之与其妻吃长素。其母八十一,劝吃素,不开口,备素菜, 则不吃菜,吃白饭。光令代母忏悔,不一月,而即吃长素矣。 天性相关,至诚必有感动佛菩萨者。 (续编卷上·复江有朋居 士书) 阁下之病,由于一向好胜,故每每因气受病,此其一。 又以天性聪明,故带聪明人习气,致于女色,不加撙节。再加 以忿怒之火,不时而起。譬如双斧伐孤树,已危险之极。又用 同善社不良善之坐法,则又为病苦之助缘,以致种种现象,皆 由之而生。今若肯依清心寡欲,摄心念佛之法行之,久而久 之,宿业消灭,善根增长,一切失眠,鼻梁颤动等,当皆逐渐 消灭矣。当先看嘉言录中修持方法,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绵绵 密密,长时忆念。凡有忿怒,淫欲,好胜,赌气等念,偶尔萌 动,即作念云,我念佛人,何可起此种心念乎。念起即息,久 则凡一切劳神损身之念,皆无由而起。终日由佛不思议功德, 加持身心,敢保不须十日,即见大效。若只偶尔念一句两句, 便欲见效,则是自欺欺人。虽亦仍有功德,欲即由此愈病,则 决不可得。凡事均以诚为本,修持可不用其诚,而欲得愈病灭 苦之利益乎。又若习气深厚,尤当专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以菩 萨救苦心切也。 (续编卷上·与胡作初居士书) 现在大家通在患难中,当为一切人说解除患难之法,唯有 改过迁善,敦笃伦常,至诚恳切,称念观音名号,为唯一无二 之妙法。无论水火刀兵等危险,及怨业病,医不能疗者,倘肯 依上所说,决定会逢凶化吉,在危而安,及怨业消灭,不药而 愈矣。目今时局,危险万分。战事若发,全国无一安乐处所。 即兵不到之处,土匪之祸,比兵更烈。当令一切老幼男女,同 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除此之外,别无良法。 小灾当可逢凶化吉。即大家同归于尽,念佛之人,当承佛力, 或生西方,或生善道。切不可谓既不能免死,则念佛便为无 益。不知人之受生为人,皆由前世所作罪福因缘,而为生富贵 贫贱之张本。念佛之人,有信愿,当可往生。即无信愿,亦不 至堕落恶道。何可不念,以自误误人乎哉。 (续编卷上·复念 佛居士书) 念佛念观音,均能消灾免难,平时宜多念佛,少念观音。 遇患难,宜专念观音。以观音悲心甚切,与此方众生宿缘深 故。不可见作此说,便谓佛之慈悲,不及观音。须知观音乃代 佛垂慈救苦者。即释迦佛在世时,亦尝令苦难众生念观音,况 吾辈凡夫乎。 (三编卷第一·复宁德晋居士书十五) 佛法法法圆通。若以志诚心受持,必有不测之感应。然唯 念佛念观音,尤为易于感通也。而普通人无不知观音大士救苦 救难者。当令志脱吃长素,日常礼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念南无观 世音菩萨圣号,必有感应。今为取法名为通畅。谓念圣号,俾 宿业消灭,心地通达,语言舒畅也。早晚念佛若干,念观音若 干。此外从朝至暮,专念观音(无论出声念,默念,均须摄耳 而听。听则功德更大。行住坐卧,均可念。卧及衣冠未整齐, 手口未洗漱,均宜默念)。楞严经观音谓,我得佛心,证于究 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 妻(求妻者,求得贤善之妻也),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 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如是乃至包括一切所求在内)求大 涅槃得大涅槃。大涅槃者,究竟佛果,尚可求而得之。况其余 之小事,有不能得乎。当发善心为自利利他。则随求者心之 诚,与行之淳之大小,而得其感应。若欲做恶事求菩萨,则不 但不得福,而且有大祸矣。凡一切医不能治之病,均以此一味 阿伽陀药而治之。 (三编卷第一·复秉初和尚书) 观音圣号,乃现今之大恃怙,当劝一切人念。若修净业 者,念佛之外兼念。未发心人即令专念。以彼志在蒙大士覆被 而消灾祸耳。待其信心已生,则便再以念佛为主,念观音为 助。然念观音求生西方,亦可如愿耳。 (三编卷第二·复周伯 遒居士书十五) 念弥陀,亦可作恃怙。念观音,亦可得往生西方。但取 其诚则有感,何竟作此种崖板会计乎。观音,是弥陀法王子, 辅弼弥陀,度脱众生,是一家事,不是各别门庭。 (续编卷 上·复殷德增居士书) 念观音求生西方,亦可往生西方,但不可谓何必更念阿 弥陀佛。以观音乃阿弥陀佛之辅弼也。弥陀是主,观音是宾。 弥陀如国王,观音如冢宰。善会其意,即可无疑。 (三编卷第 二·复丁普瀞居士书) 真念佛人,专一念佛,成佛尚有余裕。修行固以专一为 贵也。真念佛人兼念观音,亦可为念佛之助。何以故,佛度众 生,尚须观音相辅而行。况吾人上求下化,兼念观音,岂有不 可之理乎。 (三编卷第二·复卓智立居士书三) 念佛也好,念观音也好,何必多此一种闲计较。光以末 劫苦重,观音悲深,故每令人兼念,以期速获慈护也。然念佛 亦非无感通,而念佛亦非不可兼念观音也。专兼均可,佛亦曾 令人念,故知了无妨碍也。若念弥陀求生西方,又念药师求生 东方,则不可。弥陀,观音,同是一事。而观音悲深愿重,故 当兼念,以期速得感通也。所有闲议论,均用不著。古人云, 遵其所闻,行其所知,此二句,乃真实修持之龟鉴也。观音 乃过去古佛,为弥陀辅弼。念观音求生西方,亦可如愿,有何 不可。念观音,地藏,弥陀等功德之校量,乃令人发决定念佛 心,不可有游移之念而已。若死执其语,不会其意,则成佛怨 矣。 (续编卷上·复念佛居士书) 念观音求生西方,有何不可。不观楞严云,求妻得妻, 求子得子,求富贵得富贵,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 得大涅槃。大涅槃乃成佛所证之理体,是究竟成佛尚可得,况 往生西方乎。且观音与弥陀,同为一度众生事,有何分别。然 亦须于朝暮念佛,方为事理圆融。不观大悲经观音令礼拜持咒 者,先念弥陀名号乎。 (三编卷第一·复传度和尚书)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岂有不救苦厄之事。观音菩萨随机 示导,岂有不接引生西之理。念佛人临终亲见佛及圣众亲垂接 引,何得此种死执著。果如是,则佛也不足为佛,菩萨也不足 为菩萨矣。生西当以信愿为本,若遇危险念观音,有信愿命终 决定生西方。或只专一念弥陀,有苦厄亦必解脱。古书所载, 难更仆数。今于尘劳中则事事圆通,于修持中则事事死执,不 当圆通而妄圆通,不当执著而死执著,此苦海之所以长沸,轮 回所以无息也。作此见者,直同小儿,如是之人,何足与议。 (三编卷第一·复如岑师代友人问书) 一心念佛,无事不办。而观音慈悲寻声救苦,当此极苦之 时,令念观音,较彼令念佛,尤易生信。以佛之威神,人多不 知。经中于救苦救难之事,绝少发挥。观音救苦救难之事,则 大乘经中屡屡发挥。如法华经普门品,楞严经第二十五观音耳 根圆通章,华严经善财参观音章(第二十八参),大悲经则专 说大悲咒及观音救苦之事,悲华经说观音因地发愿救苦之事, 其他经中说者甚多。因此因缘,世无不知观音救苦救难者。当 此大劫,令上等人(乃上等智识)念佛则易。下等人(乃下等 智识)以经中未曾说及,或不生信,故令念观音也。汝何可以 佛与菩萨果位神通等较量乎。须知观音与我世界有大因缘。乃 于无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慈悲心重,不离寂光 (乃佛住处),垂形九界,以行救济耳。况示迹为阿弥陀佛法 王子。如民众欲求皇帝恩泽,即向太子求耳。念观音发愿求 生西方,亦可满愿。以弥陀观音同一度生之事,非有二义也。 (三编卷第一·复宁德晋居士书十八) (责任编辑:清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