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姥山平兴寺

当前位置: 主页 > 般若慧海 > 净土法语 >

论存心立品

时间:2024-01-14 15:50来源:未知 作者:清凉 点击:
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须发慈悲心,行方便事, 息贪瞋痴,戒杀盗淫,自利利人,方合佛意。 否则心与佛 背,感应道隔。但种来因,难获现果。 若志诚念佛,行合佛 心,心口相应,如
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须发慈悲心,行方便事, 息贪瞋痴,戒杀盗淫,自利利人,方合佛意。否则心与佛 背,感应道隔。但种来因,难获现果。若志诚念佛,行合佛 心,心口相应,如是之人,至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 众,必然亲垂接引,往生西方。一生西方,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此则全仗佛力,不论功之 深浅,惑之有无。但具真信切愿,决定万不漏一。 卷二·论·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

黄后觉之现象,颇与学佛之人有大利益。无论 彼之究竟是往生,是堕落,且不必论。果念佛人,知 彼临终之现象,决不敢浮游从事于了生死一法也。观 彼之行迹,似乎至诚。观彼临终所现之景象,盖平日 未曾认真从心地上用功,并从前或有悭于财而致人丧 命,或悭于言而致人丧命等业之所致也。(悭于言,致 人丧命者,如自知有寇,并知可避之处,以心无慈悲,乐人 得祸,故不肯说。此事此心,极犯天地鬼神之怒。故致临终 前不能言,而且恶闻念佛等相。)然以现一时不死之象, 及助念人去,未久则死,此与悭财悭言误人性命, 完全相同。虽不堕饿鬼,而其气分,乃是饿鬼之气分 也。然彼或由自己心中忏悔,或由诸人,及儿女之诚 恳,遂得减轻,不至直堕饿鬼耳。为今之计,必须其 儿女,并各眷属,念彼之苦,同发自利利人之心,为 彼念佛,求佛垂慈,接引往生。则诚恳果到,往生即 可预断。以父子天性相关,佛心有感即应。彼眷属若 泛泛悠悠从事,则便难以消业障而蒙接引也。千钧一 发,关系极重。凡念佛人,各须务实克己习气,与人 方便。凡可说者,虽与我有仇,亦须为说,令其趋吉 而避凶,离苦而得乐。平时侃侃凿凿,与人说因果报 应,生死轮回,并念佛了生死之道,与教儿女,立太 平之基。心如弦直,语无模棱。居心可以质鬼神,作 事决不昧天理。若到临终,决无此种可怜可悯之现 象。如是,则黄后觉便是诸人之接引导师也。诸人既 因彼而将来可得巨益,彼亦将仗诸人之心力,而灭罪 往生也。光此语,非首鼠两附者,乃决定不欺之定论 也。 (续)复杨德观书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即教我之 师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杀(当吃长素,或吃花素。即未 断荤,切勿亲杀),修十善业(即身不行杀生、偷盗、邪淫 之事。口不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之话。心不起贪欲、 瞋恚、愚痴之念)。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 顺,主仁辅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 我总要尽我之分。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分, 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 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 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 能尽分,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以自心发生障碍, 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续)一函遍复

        须令念佛者,各各尽己之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主仁仆忠。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此自行, 复以此化他。则无知之人,不敢妄生讥毁。 倘不能尽己之分,纵有修持,亦难与佛相应。 而且招彼无知者,妄谓佛法无益于伦常世道也。 历观古来大忠大孝,深仁厚德者,多皆由学佛得力而来。是以观经三种净业正因, 第一即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师长即有德之人)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能孝能弟能慈,能令身三,(身三业杀盗淫)口四,(口四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三, (意三业贪瞋痴)通皆是善。如是之人,乃为国家社会之宝。 令彼见者闻者相观而善。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世间事事,皆须以身为本。 况且现在邪说异见,无奇不有。吾人学佛,若不认真从伦常居心动念处讲究。 则自己工夫亦难得益。他人见闻,或生闲议。 是以须要从伦常上讲究。从起心动念处体察。 则本立而道生。世人见闻,不知不觉相随而学。譬如风行草偃,水到渠成矣。 (三编·卷三·复朱石僧居士书一·P824)
 
若境遇不嘉者,当作退一步想。试思世之胜我 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复不少。但得不饥不寒,何羡大富大 贵。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如是则尚能转烦恼成菩提,岂不能 转忧苦作安乐耶?若疾病缠绵者,当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 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吾人当 以病为药,速求出离。须知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 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 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 逆,而人之祗承天者宜顺受也。然孟子所谓大任,乃世间之爵 位,尚须如此忧劳,方可不负天心。何况吾人以博地凡夫,直 欲上承法王觉道,下化法界有情。倘不稍藉挫折于贫病,则凡 惑日炽,净业难成。迷昧本心,永沦恶道。尽未来际,求出无 期矣。古德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者,正 此之谓也。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 人,谓因果虚幻,佛法不灵。 卷一·书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夫欲学佛祖了生死,须从惭愧忏悔、止恶修善 而来。(惭愧忏悔、止恶修善,即自讼寡过,克己复礼。若 能自讼,自然寡过。寡过即克己之实行。既能克己,自然复 礼矣。)持斋警策,意甚真切。但须脚踏实地,尽力做去, 否则便成妄语中妄语。知之匪艰,行之维艰。世间多少聪明 人,皆以唯说不行,了此一生。徒入宝山,空手而归。可痛 惜哉,可痛惜哉。 卷一·书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寡过一事,实为儒佛切要功夫。蘧伯玉行年 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使人谓其欲寡其过而未能。此实 在意地上用功,非身口动辄有过也。在家居士,日与常人酬 酢,固宜刻刻堤防。否则不但意业不净,即身口亦或污秽不 净。欲其自他兼利,莫过于多识前言往行,以存龟鉴也。 卷一·书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念佛求生西方,必须知因识果。身之所行, 心之所念,须与佛合。若与佛悖,则纵能念佛,亦难往生, 以感应之道不相交故。若能生大惭愧、大怖畏,改过如去毒 疮,立志如守白玉,则万无一失,各得往生。 卷一·书一·复汪梦松居士书二

所言长斋念佛外之应守规律,即是敦行孝友,恪尽伦常;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居心动念,不干邪僻,并 及虚伪;与人做事,克尽厥职;遇有缘者,劝令入道。其种 种行相,不须具标,但勤看印光《文钞》及《安士全书》自 知。须知为佛弟子,凡所作为,必须超过世俗所行,方能自 己得真实益,令他相观而善。若口说修行,心怀不善,于父 母兄弟,以及一切世人上,未能尽其本分。如是之人,名为 假善人。因地既伪,实益何得?圣贤之学,皆从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而始。况欲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者乎?格物致知, 当看《四书蕅益解重刻序》及《了凡四训序》。 卷二·书二·复马契西居士书一

念佛须善发心者,心为修持之主。心若与四宏 誓愿合,则念一句佛,行一善事,功德无量无边。况身口意 三业,恒以念佛利生为事乎哉?心若唯求自利,不愿利人, 所行之事虽多,而所得之功德甚少。况或再加以倾人害人之 意,及自炫自矜之心,则所念之佛,所行之善,亦非全无功 德,实属百千万亿分中,仅得一分半分,而其恶念之过,亦 复不少。故修行人,皆须善于发心,不止念佛人耳。 卷二·书二·复马契西居士书二

境无自性,损益在人。三业四仪(四仪即行住 坐卧),常持颜渊之四勿(注: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 礼勿动)。五戒十善,必效曾氏之三省。暗室虽无人见,而天地鬼神咸知。念始萌乎隐微,罪福判若天 渊。若能如是修省,将见举动皆善,恶无从生矣。此实正心 诚意之宏规,切勿谓释氏琐屑,不若儒者之简捷也。 卷一·书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学圣学佛,均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 作,众善奉行为本。又须卑以自牧,韬光潜耀,上效 古人,躬行实践。能如是,则其学其品,便可高出流 辈。每每聪明人,均属矜夸暴露,尖酸刻薄,其心绝 无涵蓄。其人非坎轲a终身,必少年夭折。(凡居心行 事,必须向厚道一边做。厚则载福,薄则无福可得。若再加之 以刻险奸巧,则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泽皆不受,任何草木皆 不生矣。见《续编·复金善生书》)(续)复徐书镛书

◎诸恶、众善,皆须在心地上论,不专指行之 于事而已。心地上了不起恶,全体是善,其念佛也, 功德胜于常人百千万倍矣。欲得心地唯善无恶,当于 一切时处,主敬存诚,如面佛天,方可希企。心一放 纵,诸不如法之念头,随之而起矣。(正)复马契西书一

学道之人,居心立行,必须质直中正,不可有 丝毫偏私委曲之相。倘稍有偏曲,则如秤之定盘不准,称诸 物而轻重咸差。如镜之体质不净,照诸像而妍媸莫辨。差之 毫厘,失之千里。展转淆讹,莫之能止。故《楞严经》云: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 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书》曰:“人 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卷三·序·拣魔辨异录重刻序

《观经》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 修十善业,及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与发菩提 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为净业正因。此十一 事,有其一种,以深信愿,回向往生,皆得如愿。 卷四·杂著·大慈悲室发隐 (责任编辑:清凉)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