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界诠法师 > 经论讲记 >

《大乘起信论》摘要25

《大乘起信论》的第四个部分,叫“修行信心分”,这部分内容可分三点。先是信心的培养,使信心的增上要修五门。五门当中的第二修戒门,十善戒是菩萨的共戒,接下来是出家的不共戒。
 
【若出家者,为折伏烦恼故,亦应远离愦闹,常处寂静,修习少欲知足头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惭愧改悔,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禁戒。当护讥嫌,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故。】
 
“若出家者,为折伏烦恼故,亦应远离愦闹,常处寂静,修习少欲知足头陀等行”,这是对出家的要求,出家通常住在山林当中等等。乃至下面说小罪跟重罪等持,“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惭愧改悔,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禁戒”,这就是通常讲如来的律仪戒。“当护讥嫌,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故”,这是护众生心,因为菩萨处处为众生着想,不让众生起诽谤、讥嫌,使他造业乃至威仪戒。你看声闻律里面有很多威仪戒和讥嫌戒,都是因为怕众生起这种妄念,所以轻重等持,这是出家不共戒。
 
【云何修行忍门?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故。】
 
那么如何来修忍辱门忍门呢?这个地方所讲的忍,是修生忍和法忍,我们常说生忍、法忍和无生法忍。“所谓应忍他人之恼”,这叫做“生忍”,别人的恼能够忍。即使人家有干扰他、逼迫他什么,他“心不怀报”,菩萨才能够做到这样。
 
下面是“法忍”,“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故”,我们通常说这世间的八法,也都能够忍受。不论是赞叹也好,还是毁訾也罢,菩萨都同等的能够接受、忍受,这是世间八法,叫“法忍”。“生忍”,众生恼能忍,于这些事情,对自己失去利益也好,得到利益也好,菩萨都能够忍受,心不动。
 
【云何修行进门?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坚强,远离怯弱。当念过去久远已来,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无有利益。是故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
 
“云何修行进门”?精进门这里分成修善和止恶,先是勤修功德。“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凡是善事利益众生,勤修一切善,菩萨三聚净戒里面就有修一切善法,他不懈退。“立志坚强,远离怯弱,当念过去久远已来”,要想想我们这个身体,在这世间已经很久很久。“虚受一切身心大苦”,一直都在那受苦,在世间吃大苦受大累,意思说受了这么大苦,也没做一些什么正经的事,一直在这轮回,是不是这样?没事就是干嘛呢?为了老婆孩子啦,跟人家打架啦,就是受尽苦痛,是不是?
 
你看世间人,你说他受那么多苦痛干嘛?为什么苦痛?打架,打架打完了干嘛?去蹲监狱。监狱出来他接着干,为这个身心受大苦。我们其实也是久远劫来,一直都在那里受苦煎熬。修行为众生还可以,如果说只是受苦,没有利益,那就很冤枉。“无有利益”,过去一直都没有利益。“是故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现在知道了赶紧修诸功德,要有这样的心修善。
【复次,若人虽修行信心,以从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为邪魔诸鬼之所恼乱;或为世间事务种种牵缠;或为病苦所恼;有如是等众多障碍。是故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废,得免诸障,善根增长故。】
 
下面是止恶,就勤治罪障行啊。“复次,若人虽修行信心,以从先世来”,就从过去以来,多有重罪恶业障的缘故,过去有很多重罪业障,我们常说业障现前不是?“为邪魔诸鬼之所恼乱”,魔来恼乱乃至鬼来恼乱,修行如果鬼来恼乱也是个麻烦,是很苦痛的事情。鬼神知道会干扰你,破坏你。那些魔幻知道你这样,它想把你留下来,它知道你有修行就麻烦了。鬼神常常会指指点点,某人很修行,如果你高兴就麻烦了,这是要不得的事情。你要修密行,让佛知道不要让人家知道。
 
“或为世间事务种种牵缠”,世间人他想学佛,忙得停不下来。那么出家人如果不忙,通常在那里干嘛呢?空虚无聊。太闲了生怯念,太忙了,他无暇修行,没有时间。
 
“或为病苦所恼,有如是等众多障碍”,生病也是麻烦,他也有道心,也没什么事情,就是病怏怏。你看现在修行,障碍会更多,越来越多,世间杂染的东西太多了。“是故应当勇猛精进,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一天礼二三十拜也不错了,认认真真地去拜,早晨起来礼十几拜,晚上礼十几拜,天天这样坚持,要诚心忏悔。我们造业太多,修行不得增上,这个道心始终起不来,什么原因?业障!要诚心地忏悔。
 
“劝请随喜”,有人能够在这世间弘法,做利益众生的事情,我们要劝请,随喜赞叹,养成这种好的心态,好的口业,不要去讥嫌。因为凡夫众生做点事情不容易,尤其这个时代做点事情不容易,需要我们学菩萨道,赞叹随喜。你不能说你了不起,我随喜了,还不行吗?这样随喜,随得很烦恼,是不是这样?真的发自内心地去随喜别人。人家能拜佛,能诵经,能做好事情,学大乘法,学菩萨道,必须得这样。从现在开始改变我们的心态,修我们的口业,少说人家的坏话,这样就很好,对自己的菩提心增上。
 
“回向菩提,常不休废,得免诸障,善根增长故”,这样做什么呢?礼拜、忏悔、劝请、随喜、回向,都是普贤十大愿王里面的内容,虚空界尽,烦恼界众生界尽,所有一切修十大愿王都无有穷尽。这样善根才增长,其实都是为我们自己。你看做这些事情,干嘛?免业障,很多障碍消除了,然后我们自己的善根时时增长增上。
【云何修行止观门?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云何随顺?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双现前故。】
 
“止观门”,另外分一段出来。“云何修止观门”,止观,这个大家多多少少也都听说过,但这里有这里的说法,当然内容差不多是相同的,大同小异而已。止,就系心一境,于一境能够凝定,心不散乱、不驰求,就是选择一种境作为依凭。刚开始什么都空掉是不可能,你总要抓一个东西。修数息也好,修不净观也好,念佛观也好,你抓一个东西依着来呢?慢慢慢慢的系心不乱,先要这样做。其实说现在我们修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心太散乱了。怎么办呢?修修数息观、念佛观,这样把心系在一处,有一个可依的东西才可以。在这个地方所讲的,修止是顺真如门,修观是顺生灭门,去观察生灭门的种种形相境界。“观”就是思考、辨析、推求、抉择、作意,这叫“观”,就观察它。
 
“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止一切境界相,就不分别一切境界相,与真如体、理体相应、一真法界相应。“随顺奢摩他观义故”,“奢摩他”就是止的意思。“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你看顺生灭,观生灭门。“随顺毗婆舍那观义故”,“毗婆舍那”就是观的意思。“云何随顺”,这个地方所谓随顺止或者随顺观,怎么个随顺法呢?“止”简单就是无分别,“观”要有分别。一个是无分别,心太散了把它止住,然后从智慧起来观察,先把妄念止住。“止”,止什么?止住妄。妄止住,从清净心起来去观察,用般若智慧等流去观察,叫做要分别。佛具足一切智,他才能够有种种方便度化众生。先得根本智,而后得智才起种种分别。这个地方也是一样。
 
“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双现前故”,哪二义呢?止观。一个是止住分别,一个止住妄念,观于智慧等流这二义。这就是通常我们讲的“止观双运”。你只是止一潭死水,还是不行,还要有观。没有止的基础,在那里瞎观也不行,在那里瞎想,你都没有这个禅定的基础。打打坐都静不下来,你说你在那观,观什么?我要修观不需要修止。下面告诉诸佛都是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必须修止观来完成诸佛道。
 
【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
 
“若修止者”,修止的怎么样呢?“住于静处”。刚开始在市衢道闹市当中很难,你必须要在静处,这心要静,处所也要静才行。“端坐正意”,看见没,修止躺在那里还不行,说我躺着也是一样,不一样的。你坐在那里挂腿坐跟盘腿坐都不一样的。出家人如果腿子弄坏了也是很麻烦,你腿盘不起来那心很难息,腿一盘坐起来他就不一样,心能够收得起来。腿子挂在那里,完全也是不一样。你说躺在那里直直的我修止,那肯定很快就会止的,是不是这样?那就真的修止了!
 
“不依气息,不依形色”,我们通常刚开始要调身,调息,然后再来调心。这里说“不依气息”,内心不喘,刚开始当然你呼吸要调好,一个人打坐你在拉风箱似的呼吸很粗,那心肯定定不下来。旁边的人都听得很清楚你吸呼,那不行,要调到自己听不见这样一个情形。
 
那这里说“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什么叫做形色呢?这里不是要我们有相的,不依不净观乃至不观佛的形相等等。不依形色就不作相来观,那远离相。“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你看上面说不依气息,不依色相,也不依于空乃至六界,地水火风识都不依。“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你看内外全部屏蔽了,是不是这样,地水火风不依。“见闻觉知”,见是见色,闻是闻声,觉是身的感觉,知是意,这一切都没有,这叫“能所双亡”,要做到这样。
 
“一切诸想,随念皆除”,对吧!前面我们讲的起种种相,这个地方呢?这个种种相都没有啊! “亦遣除想”,你去把这想除掉,然后有一个想在那里还不行,还得除掉。
那天我跟大家讲有个师父念佛念得说,我念得“我”都没有掉了。我说“你”没有掉了,你怎么还感到难受呢?是不是还有,还有心在那里呀,没有做到能所双亡啊,对吧。有时候念念念,踩空了,或许有这种情形。如果修行遇到这样怎么办呢?念佛的人当然稍微提一下子念头,就是把那个佛号起码能够看得见。那么打坐的人,已经坐到什么都没有了会怎么样呢?悲观厌世,不知如何是好。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念头稍微要转一下。这是个人的修行用功方法不太一样。这里告诉我们说这些想念都不要有。
 
【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唯除疑惑、不信、诽谤、重罪业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有生则有灭,无生则无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也不要去念外面的境界,分别种种相。“后以心除心”,我们想这个办法来对治那个东西,叫作“以心除心”。提起话头,参话头、疑情,以这个心来对治另外的妄念,“以心除心”。那么那个妄念没有了,那个心不要再抓住,再抓住还有个东西。
 
“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心散了,抓回来,散了再抓回来。以正念当中,所谓正念是离一切念叫“正念”,无念就为正念。“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外面所有一些境界都是虚妄不实的。下面会告诉我们,你见到种种相,修止观的人如果见种种相你都要遣除的。
 
“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心也无自相,你不要以为我心有个什么相。心的相,心是无体,境界没有,然后缘有心相还是不对。“念念不可得,若从坐起”,在打坐的时候要这样运想,然后起来其它的举止呢?“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因为你坐在那里修止可以,然后这个时候起来运作呢?带有一点观,看自己的心,我在做什么。我在行堂了,我在做饭,我在烧火,起码有这个稍微观察一下子。
 
这里“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方便不要让杂念起来。起烦恼啦,我不想活啦,怎么怎么样啦,有这样的念头起来,赶紧要对治它,修种种方便对治,起欲念,贪心等等,叫做“常念方便”,去对治观察自己的心态,简单说观察自己的情绪心态。
 
“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久修的人,他心自能够安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所谓住,不要有一个地方可住。《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生心,生什么心?生清净心。我们现在心都无法安住,不知道怎么办,如何是好,一天到晚浑浑噩噩的。这样过日子就心无所安住。“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这样渐渐能够顺于理进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这里还没说断烦恼,是深伏烦恼,深伏不是浅伏,做功夫要慢慢做起来。你肯定要去做了,都不做的话,一天到晚都在烦恼当中没发现烦恼,好像是功夫到家的样子。
 
“信心增长”,你知道,尝到这味道了。我们现在没尝到味道,就苦苦恼恼,修得很苦恼,修得很辛苦,都有这种情况,信心没有增长。真正尝到那个味道,你不会觉得修行修得没意思,这出家出得很苦恼。那么这样就怎么样呢?“速成不退”,信心就会不退了。
 
“唯除疑惑、不信、诽谤、重罪业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不能入真如三昧。有疑惑,我们想尽办法把这疑惑给它对治掉,以及产生诽谤、不信啊,这是很重的业障,以及我慢或者懈怠,不能精进不能入。
 
【复次,依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
 
“复次,依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就是真如三昧,真如就是法界一相,了解真如。因为不了解真如才产生无明,了解真如就知道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这个时候完全要了解生佛平等、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即名一行三昧”,这一行三昧出在《文殊般若经》里面,其中有讲到一行三昧,这个地方也出现一行三昧。意思说你无论是修哪一种,只是专修这一种,能够达到一心三昧。
 
“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但是有个依,真如就是我们清净心所依的根本,也就是真如的熏习。按照《起信论》上面讲的真如的熏习,要净心来熏习。“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所谓这样来依真如的三昧为根本,然后渐渐生起无量的三昧。
 
【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或说陀罗尼;或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辩才无碍,能令众生贪著世间名利之事。】
 
 
 
“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善根不够,所以我们要想尽办法让善根增上,要不然有种种恼乱的事情,人会来破坏,鬼神来破坏,你就修不了了。如果这善根不够,有现种种相。下面告诉我们如何识别这种种相。也就修行的一些障碍,学教你就知道了这些什么情形。
 
“若于坐中现形恐怖”,那个恐怖相。“或现端正男女等相”,你会看见很端正的男女来诱惑你,有没有五百世因缘不知道,三百世或二百世因缘,突然在你面前出现一个非常端庄的女子或者男子来诱惑你,你打坐就坐不下去了,修行也修不下去了。
 
“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唯心,你不要随它迁变就对了。底下还有一种情形是什么呢?“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修止观是远离一切相的。我们通常说修禅是远离一切相,不去求一切相,突然间有相现前,所以你修得不相应是很自然的。如果说念佛见佛那是自然的,你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可以见佛,当来可以见佛,因为他乞求这样。那修止观的要远离一切相,突然间有这些相现前,那就是障碍,不要欢喜。因为我不要一切相。
 
“或说陀罗尼”,跟你讲种种咒语啊!“或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无有怨亲啊,跟你讲这个东西,说这不是在讲大乘法嘛?音声不可得,形相不可得,因为你修的是这样的一个法,突然间现相或者现音声了,这都不是空中跟你讲法。所以这种心,不要以为我感得什么感应了。修止观的人切记,这样会着魔的,所谓着魔就是这样。你不懂得道理,理路不通,突然现这些事情了,都要远离。这是说这个现相来说法,或者现相,或者说法,或者得神通起辩才,小心要远离。
 
“或令人知宿命”,就是让这修行的人知道过去的事情,亦知未来的事情,好像得天眼了,未来的事情也知道。“得他心智,辩才无碍,能令众生贪著世间名利之事”,他弄了半天,干嘛,令你贪着世间名利,有种种通,突然间有这样的事情。那么这个修行人自己要观察说,既然修行这样,应该远离世间的名利才是。然后他有辩才了,知道过去和未来的事情,起心是这样,那与道不相应,也要远离。
【又令使人数嗔数喜,性无常准。或多慈爱,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生于不信,多疑多虑。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若著世事种种牵缠。】
 
第三是起惑造业。“又令使人数瞋数喜,性无常准”。又令这个修行的人呢?喜怒不定,一会儿高兴,一会儿不高兴,因为起码的修定的人心态要平衡。我们看很多老修行他平时不讲话的,那脾气发起来很厉害,会有这样的。你看平时不讲话的人也是这样,他容易憋,一旦爆炸出来啊,要么就神经,要么就疯狂颠狂,平时讲讲话交流交流会稍微好一点。这都是一种障碍。
 
“或多慈爱”,有时候慈爱得很呐,有时候“多睡多病”,那都是障碍,看见没有。“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一下子精进得很,一下子又没了搞没了。“生于不信,多疑多虑”,不信真理啊等等,这就是障碍。
 
“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原来修好好的,突然间又不修了,换个东西换个法门来修,本来你很纯的修一种,修加行啊,持咒啊,禅定呐,念佛啊等等,你修好好的,突然间又换了。换来换去是很难的,修一种容易成就,专门修一种。“若著世事种种牵缠”,或者他执著于世间的种种事情,种种牵缠,你看这些都是起惑造业,都是魔障。
 
【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复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著。或亦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当勤正念,不取不著,则能远离是诸业障。应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贪著世间名利恭敬故。】
 
好,第四种是得定乱食。“亦能使人得诸三昧”,他也得诸三昧啊!“少分相似”,有点相似跟修禅一样。“皆是外道所得”,他修了半天都是外道所得定,“非真三昧”。“或复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他不用吃饭呐,自然饮食,他也吃得很饱。也有一种人他辟辟谷啦,他会有这样子,几天可以不吃饭,相对来说他也觉得蛮法喜的。然后从这里看,未必真正进入三昧,佛讲欲界一切众生依饮食而住嘛。
 
“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著”。我在陕西就遇到这样的人,他说我可以几天都不吃,一边跟你讲话,一边入禅定。我说你这啥子定嘛。他说真的,你不懂得这个定。那真正得学学教,你不学学教都不行的。也没听人家讲,他自己闭门造车,说我修得很好。你不能说他一点东西没有,他有,外道定。他有这种情形,那就麻烦了。
 
“或亦令人食无分齐”,吃多少不知道,我就遇到这么一个人,他吃多少不知道。他说我一入定啊,吃多少不知道。他一边入定,一边在吃饭,吃几碗不知道,等下出了定了就撑得很厉害。哪有这样的入定,你看见没有,这就是什么?这就是有毛病,魔障,他以为自己入定。可惜他没看到这段文,他若看到这段文不知道怎么讲了。
 
“乍多乍少”,有的吃得很少,有的吃得很多。“七粒遍十方”,吃七粒就够了。“颜色变异”,有时候变得红光满面,有时候变得很憔悴,都不一定。“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观察”,所以说要有智慧来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这告诉我们不要堕于邪网,因为马鸣菩萨是登地菩萨过来的,告诉我们修行的一些障碍。
 
“当勤正念,不取不著”,遇到这种情况要不取不著,不要去取它,也不要去执著它,当然想这事也不行。“则能远离是诸业障”,上面这些都是讲我们修行的一些障碍,如果有了怎么办呢?只能不理它。这一段文不妨回去多看看,如果将来修行遇到这些状况了,你知道说是怎么一种情形。
 
“应知外道所有三昧”,外道所谓他证入三昧呢?“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不离种种见解,如身、边、邪、见、戒等等,有我爱、我慢的心,他觉得我是最修行。“贪著世间名利恭敬故”,如果是为这样,我要修头陀啦,拿个DV到处去拍,拍完了我们去修头陀啊,这样子,你搞啥嘛!真正修行不是这样在张扬自己,对吧!一边在修,然后一边拼命宣传自己,如何这般,那是不对的啊!这就是过失,世间修行的一个过失。

(责任编辑: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