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界诠法师 > 经论讲记 >

《大乘起信论》摘要21

【信成就发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所谓依不定聚众生,有熏习善根力故。】
 
 
 
“信成就发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就是对什么人来说信成就发心呢?他要修什么法才能够达到这样的一个信成就,才能够真正所谓的发心呢?
 
 
 
这里讲依的是不定聚众生,依何人?是依不定聚众生而言。依何人,这个不是说依止何人,是依什么人来说,他能够发这个信心,“信成就发心”。不是依止什么人去修,是对什么人而言,能够修这个信发心成就呢?
 
 
 
众生不是有三聚——正定聚、邪定聚和不定聚。邪定聚是属于什么一种情形呢?造五逆的人,《涅槃经》里面讲了,这种人叫作“一阐提”。他已经定了,是属于恶这一类的,没有善根,一时间还回不来,叫“邪定聚”。
 
 
 
那么正定聚指的是信、进、念、定、慧五根成就,叫“正定聚”。他已经进入正位了,已经决定了,也就是正定决定走上圣道。那么正定聚和邪定聚这两者之间,是不定聚,它不一定,看你怎么导向怎么修,有可能是这样,有可能是那样。
 
 
 
如果遇到邪师,你就走入什么?邪定聚。遇到正师你就走到正位,这种众生他要这么修行,才能够走上正定的意思。邪定本来是属于恶趣,一时间回不来。这两者之间可正可邪的叫不定聚,这样的众生可以熏习善根。
 
 
 
“所谓依不定聚众生,有熏习善根力故”,它可以熏的,就是一块白布它可以染,若它已经上色了,你没办法。完全黑的,你染不起来了,对吧!这没办法,那已经染了颜色就不需再染。
【信业果报,能起十善,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得值诸佛,亲承供养,修行信心。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诸佛菩萨教令发心。】
 
 
 
那么下面有那么几种情形,什么情形呢?下面有四句啊,“信业果报”,这种人他有一定的熏习善根呢,他信业果报,无论是善或者是恶,这果报决定,他相信,信业果报。
 
 
 
第二“能起十善”,能修十善,《仁王经》里面说要修十善,菩萨要修十善,“习忍以前,经十千劫,行十善行”,看见没有,十千劫修十善行。你看大乘菩萨戒里面,它以十善戒为根本。你仔细看看菩萨戒里面,它都以十善戒为根本开出来的,也就十善戒包括一切。那么我们现在声闻律里面的戒,你仔细去推敲一下,也无非是身三、口四、意三这些内容。那就是说你别看十善很简单,修五戒十善可以生人天呐!当然,你修得好就是种出世的无漏善因。
 
 
 
第三,“厌生死苦”,他必须要厌生死苦,这个是属于什么人呢?初发心的这个信位的人,他必须要厌生死苦,但还没有达到生死不可得,生死即是涅槃,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怎么样呢?要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他有菩提可求的,这个时候还有菩提可求。这四种情况,修这样的一个增上。
 
 
 
那么能够信业果报,乃至修十善的,这通常在《广论》里面,也就是下士道的人天善果,你要相信业果,修十善,这是基础的。
 
 
 
“厌生死”,这是共中士道二乘行,二乘行一般是厌生死,怕生死赶紧求涅槃嘛!“欲求无上菩提”,这是不共人天二乘的上士道,人天二乘都没办法的,属于大乘不共心行。
 
 
 
那么这三者呢?上面三者都是为发大心中行者,发大心行者去做的,这几句是属于修信心的。修什么行,才去做这个事情,这样呢,“得值诸佛,亲承供养”。
 
 
 
你看我们读经,读到哪一尊佛要成佛啦,然后他要供养多少多少佛,要亲承多少多少尊佛。不知道我们过去有没有亲承到佛,搞不好也有,简单做一下子。如果说很清净做的话,就不是这个样子了。那么或者种一点善根,也有这样,要不然我们遇到大乘法,产生信心也很困难。当然我们不是信得那么个谛信,多少也有好乐,对吧!说明种过善根。
 
 
 
那么“修行信心”,这个指的是十信位。“修行信心”要经多长时间呢?“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这么久。你看看这修行是很困难的,是不是?别看很简单啦,我现在也有信啊。我们现在信是有退的,有信但是有退。原地踏步倒好,向后转那就有退,很难一直往前进。我们自己可以考验自己,有时候一段时间心里就会波动。哎呀,很烦恼啊!很苦恼啊!这干嘛呢?我们信心在变化,情绪在变化。
 
 
 
“诸佛菩萨教令发心”,他能够得到诸佛菩萨教令发心,闻如来不可思议事,闻大乘甚深教法,这就叫做诸佛教令发心。那么如何才能够发起这样的心来呢?下面有两种情形,一个是悲悯众生而发心,一个是护法悲悯众生。
 
【或以大悲故,能自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能自发心;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若有众生善根微少,久远已来烦恼深厚,虽值于佛,亦得供养,然起人天种子,或起二乘种子。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或有供养诸佛未经一万劫,于中遇缘亦有发心。】
 
 
 
“或以大悲故,能自发心”,这个时候有大悲开始了。我们现在有没有大悲?有一点点,看别人可怜嘛,偶尔也会想想办法去救人家。但是我们那个悲心非常有限,为什么?我们的我执很重,烦恼还很重,信心还不够。悲悯也有一点,这个地方是悲悯发心。
 
 
 
第二个是“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能自发心”,这个是护法悲悯众生,悲悯众生必须要有佛法你才可以。有佛法这个大的氛围气候,才好修行呐,对吧!每一个庙都像我们现在这样子,每天都这么忙啊!这么辛苦啊!诵经啊!听课啊!出家人都这样呢,相对来说他会好一点。不是说我们修多少行,但起码说少造了很多业,其他地方不是这样。那么这样一个环境底下,我们要跟他们一起来修行,那是很困难的事情。
 
 
 
“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这样发心的一个过程,然后入正定聚。因为他从不定聚,通过这样的一种熏习修行,入正定聚了。这样才能怎么样?“毕竟不退”。那么十住当中第七住才叫作不退住,到这个时候他才能不退。
 
 
 
你看我们常常看见舍利弗到第六住的时候,遇到天人来试他,然后他退心了。通常这么讲,那只是一种示现,告诉行菩萨道是一件很难的事而已。
 
 
 
“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这是成佛的亲因,他与这真如相应了,就没有问题了,你看见没有。
 
 
 
那么下面说发心有些搞不定的事情呐!上面是正常的情况下,通过这样他就能进入如来种,相应了。若有众生善根还不够的呢?“若有众生善根微少,久远以来烦恼深厚”,这属于发心不定的情况。“虽值于佛”,他还遇到佛了,“亦得供养,然起人天种子”,他只是起人天的种子而已,遇到佛了,也得供养。
 
 
 
佛在世当然也很多人,只是种人天的种子啊!“或起二乘种子”,就是有厌离的心,那么厌离心过深呢?他就会起二乘的种子。上面多少有一点出离心呢?这个出离心还不是想完全出三界,所以这是人天。
 
 
 
“设有求大乘者”,如果还有一些修大乘者,一个是修人、天、二乘、缘觉、大乘,这就五乘了。“根则不定,若进若退”,求大乘的,他有时候也会退。“或有供养诸佛未经一万劫,于中遇缘亦有发心”,那么有供养诸佛的,“未经”,还没有经过一万劫,遇到缘也有发心,怎么发心法呢?下面有这么四种情况下发心。
【所谓:见佛色相而发其心;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或学他发心;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遇恶因缘,或便退失堕二乘地。】
 
 
 
“所谓见佛色相”,因为每个人见佛都不一样。有人是见比丘相,有人见普通的一个人,那有的见佛的相好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也能见到,见佛的色相而发心。
 
 
 
第二,“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其心”,看僧团的威仪。你看很多人跑到平兴寺来供养,因为看到我们的威仪庄严,令他也发起心来。“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二乘人,你看舍利弗、目犍连尊者,他们经常在讲法,底下听的人都是发大心的。声闻人虽然他讲四谛,世间怎么苦啊,底下人听都会发起大心来的,这是二乘人教令发心。
 
 
 
“或学他发心”,就受他人的影响。人家出家都那么好,我也去出家去。人家学佛学得蛮欢喜的,我也学佛。常常有一些在家人都是这么来的。像我们之所以能够出家,恐怕也有这几个因缘。见佛相好,我们见到佛像蛮欢喜的。看见僧团,出家人穿那个衣服蛮飘逸的,这样穿也好啊。那么或者有人教导发心,或者受他人的影响,这样的情形。
 
 
 
“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不定什么?他不一定能够成为大乘的种性,他开始发也发心,后来会有退了。怎么样会退呢?“遇恶因缘,或便退失堕二乘地”,开始是发大乘心,遇到恶缘,他又退回去了,这叫什么呢?善根不足的情形。那么遇到什么样的恶缘会退呢?这恶缘当然很多啊,比如环境的恶劣,遇到恶人,遇到邪见的人,生到不信仰的家庭,乃至遇到时代环境的逼迫等等种种情形,这都是属于恶缘。
 
 
 
我们常住很多出家已经好久了,家里父母都不知道。他说我一旦回去就出不来了,他有这种情形。有一些对象找了等在那里,有这种情形的。你一旦回去就不行,遇到这样,你想出家,但家人不信仰啊,没办法!按佛教角度来说,这些无非是恶缘。那么从世俗人父母来说,佛教是他的恶缘,因为佛教让他很痛苦。他说如果没有佛教,他儿子就好好在家里生儿育女,然后有了佛教他跑去出家了,他很痛苦,他认为这样是恶缘。从佛教角度来说,他儿子本来修行可以成佛的,结果遇到这样的恶缘。 
 
 
 
那么还有一个呢?环境过好的恶缘。修菩萨的缘,菩萨一般比较喜欢逆缘修。修忍辱,他必须要有逆缘,他那个忍辱才能增上。一天到晚人家恭维他,他没办法,很怕。菩萨一般怕这样,供养过多,乃至伪善的因缘都会导致他堕落,这个是属于恶缘的情形。
 
 
 
你看有些人,比如出家,他本来是好心的,后来管了个庙,做个小当家,利养多了,皈依弟子也多了,那么来往也多了,师父长师父短的,一段时间他就不行了,招架不住,起颠倒。那么钱太多,他就会去做非法的事情,这样也会引起堕落。那么这个地方菩萨遇到恶缘,一个是太恶劣,一个是太好,会导致他退心。
 

(责任编辑: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