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界诠法师 > 经论讲记 >

《心经》(摘要)

我们一起来讨论有关教理的一些内容,教理是很广很多。
 
从中国佛教的形式来说,它有八大宗派。那么其他呢?也都是属于教理的范围。
 
关于显教、唯识、中观、天台、华严这都是属于教下。净土、禅宗、密宗这过去通常把它分为宗下。
 
宗下主要依据以实修为根本,教下主要是研究教理名相。
 
般若思想内容题目很大,按照天台的判教般若二十二年谈。
 
佛陀总讲法四十几年,般若就讲二十多年。般若法门在佛门当中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思想内容。
所修一切法,本来皆可以导归到成佛的彼岸。如果没有智慧行导,所修的一切法都执著于相,就与佛的知见相违背,就不能入道,所以要有般若法门的引导。
 
通常说五度为盲,般若为眼。
 
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这些通常叫做盲。它要有般若的智慧去引导,才能够证佛涅槃的彼岸。
 
持戒只是一种方法的过程途径。要证得诸法的实相,见到本性,必需要把这些相放下。所以持戒不能有戒这种相在那里,有那个相,依然是执著,执著就会起烦恼。
 
布施有能施、所施和所施物,三者通常叫做三轮。要做到三轮体空也是不容易的事情。
 
忍辱在六度当中更难修,要做到无忍相才可以。
 
大乘般若思想完全要去掉这些相,这些相怎么完全去掉呢?只有在中论当中才能够彻底体会到灭那种相。
 
如果把般若思想学会能够运用在生活当中,那真是自在解脱,不用等到见性成佛,就能自在解脱。
 
实相是什么?
 
般若法门,主要阐述的实相无相。只有空掉一切相,才能够见到这个所谓的实相,实相本来是没有名言文字的,不能够阐述的。
何谓般若?
 
就是妙、智、慧,用这三种文字来表达阐述。
 
所谓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通过文字的阐述起观照,才能够证得诸法实相。
 
我们从凡夫修习次第是这样,文字、观照、 实相。
 
如果从圣贤,他已证得诸法实相,用语言文字来阐述,证得实相就是体、理、性都证得了。
 
般若门就是妙智般若讲诸法性空。
 
道安大师当时的弘扬解说这个般若所讲的空,他就把它叫做本无。
 
世俗通常说进入空门。意思说你们进入空门了,什么都不要了,眼睛什么都看不见了,不食人间烟火,那就叫做空。
 
心经主要是讲什么呢?
 
讲的是人生的一种智慧与解脱。从心经看哪里有智慧解脱呢?
 
第一句话就是智慧解脱。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行深般若就是智慧。你能够行深般若,怎么样呢?
 
就能够照见五蕴皆空,这样就能够度一切苦厄,就是解脱。慧,每一个人都具足这种妙智慧,跟佛一样。可是我们被妄念、执着、业力所牵引,不能显得。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你要照这五个东西。
 
我们一个人的身体无非是精神和物体的色身,这是我们的肉体、思想,你要照见这五个东西。有这五个东西我们才会去造业,受苦受难。
 
度苦厄才能自在,我们现在没离苦。修行无非是讲离苦得乐,去追求快活的事情。
 
可是这个五蕴没有突破,人我没有突破,思想境界没有突破,怎么能够解脱,能自在离苦呢?要观它、看它一段时间后,你的心就会转变,不会痛苦。
佛教里面讲空在哪里体现?
 
在万法上面就是有相,有相的东西都是空的。所以空要在有相当中去体会它是空的,所以说空不异于色。
 
从无自性来说,这个完全要理解为无自性的空,而不是顽空。所谓顽空就是断灭空,一无所有那个空。
 
诸法空性,它本来就如是,有佛无佛体相常在。
 
佛只是悟到而已,而不是佛创造出来诸法空性。
 
它是一种假名安立,不实在的。所以说它不能有生有灭。
一切诸法本来是空相,既然是空相,哪里还有色受想行识呢?
 
那么我们现在有没有受想行识?有,我们没有解脱就有。
 
如果悟得诸法的实相本体,众生对佛而言,有众生才有佛可成。成佛是度众生,没有众生就无所谓佛,大家都平等,都证入真如法性。
诸法空性。
 
诸法平等的体相当中来说呢?它就容易有这样的分别,眼也是空的。
 
上面说色受想行识是空的,眼也是空,所对的境也是空。因为境本身就是空的,色尘也是空,所产生的虚妄分别的识也是空。
 
这尘自然会取相缘,缘了以后,就会有种种感触。根对境叫做接触,接触以后产生感受。感受从喜欢、好乐、可乐境来说,它会产生爱,爱以后会再造业去取,取了以后就会造业。
 
我们始终困惑着三种东西,现在最主要解决这个无明。无明怎么解决?不去造业,没有造业就不受苦。
佛陀初转法轮,乃至三转法轮,都是讲苦集灭道。
 
佛陀一生说法没有离开苦集灭道这四个字。
 
苦集是世间的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
 
佛陀说为什么会有苦,苦的原因何在?
 
一切的现象都有它的原因。现象是果,果的后面有它的原因。
 
集是种种烦恼、造业,所以知苦应该断集。怎么样才能够断集?
 
要修出世间的道,出世间因果是属于清净的,它能够证得涅槃之理,证得诸法实相。所以这要以智为根本。
这世间的集烦恼导致苦报,那是因为以情为本。情就是妄,妄情而导致造种种业。
 
《六祖坛经》里面说:一念觉就是佛,一念迷就是众生。所以《观经》里面才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觉就是佛,迷就是众生。本来是没有差别,可是对众生有虚妄分别,就产生了山河大地的区别,这从体性来讲应该是平等。
 
三世诸佛之所以成为三世诸佛,是依般若、智慧而成佛,菩萨亦如是。
 
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他能够究竟涅槃,证涅槃。他是属于因地的菩萨,诸佛也是。
 
一切修行者都不能离开般若法门而证得。
 
般若观照才能彻底产生智慧,只有这个智慧才能断除烦恼。以烦恼断烦恼是断不成的,要有智慧来断烦恼。
 
烦恼怎么断?观烦恼了不可得。你就看它,看它就没了。
 
有智慧才能照。比如照见五蕴皆空,有智慧才能照见五蕴皆空,这样才能够成佛。
 
千经万论都在强调这个“信”,然后真实地发愿。
 
真正体会到这世间是苦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有没有厌离?要去好好体会、观察这个世界,这就是次第。
(责任编辑: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