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姥山平兴寺

当前位置: 主页 > 般若慧海 > 净土法语 >

禅与净土

时间:2024-01-14 15:59来源:未知 作者:清凉 点击:
求无上菩提者,应修念佛禅三昧。偈云: 若人称念阿弥陀 号曰无上深妙禅 至心想像见佛时 即是不生不灭法。 大集经 禅宗每云: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 见性,乃大彻大悟也。言见
求无上菩提者,应修念佛禅三昧。偈云:
若人称念阿弥陀 号曰无上深妙禅
至心想像见佛时 即是不生不灭法。   ——大集经

禅宗每云:“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 见性”,乃大彻大悟也。言“见性成佛”者,以亲见 自性天真之佛。名为成佛,乃理即佛与名字佛也,非 福慧圆满之究竟佛也。此人虽悟到极处,亲见佛性, 仍是凡夫,不是圣人。若能广修六度,于一切境缘, 对治烦恼习气,令其清净无余,则可了生脱死,超出 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矣。佛世此种人甚多,唐宋 尚有。今则大彻大悟,尚不易得,况烦恼净尽者乎? (三)印光大师 复 周志诚书

 佛教大纲,不外五宗,五宗者即律、教、禅、密、净 也。律为佛法根本,严持净戒,以期三业清净,一性圆明, 五蕴皆空,诸苦皆度耳。教乃依教修观,离指见月,彻悟 当人本具佛性,见性成佛耳,然此但指见自性天真之佛为成 佛,非即成证菩提道之佛也。密以三密加持,转识成智,名 为即身成佛,此亦但取即身了生死为成佛,非成福慧圆满之 佛也。此三宗均可摄之于禅,以其气分相同也。以故佛法修 持之要,不过禅净二门。禅则专仗自力,非宿根成熟者,不 能得其实益。净则兼仗佛力。凡具真信愿行者,皆可带业往 生。其间难易,相去天渊。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 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又悉檀四益①,后三益事 不孤起。倘不从世界深发庆信,则欣厌二益尚不能生,何况 悟入理佛?唯即事持达理持,所以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 明显;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法 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唯马鸣、龙树、智 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其余世智辩聪,通儒禅客, 尽思度量,愈推愈远,又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为能潜通 佛智,暗合道妙也。
  ①悉檀四益:佛以四法,遍施众生,故名悉檀。世界悉檀顺 应世间众生之机,予欢喜益;为人悉檀启发众生善根,生善益; 对治悉檀针对众生烦恼加以对治,破恶益;第一义悉檀直指心性 本元,入理益。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

问:何名禅净及与有无?请垂明诲。
答: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 以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 此。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离 念灵知者,了无念虑而洞悉前境也);净土者,即信愿持名, 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有禅者,即参究 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也; 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 方也。禅与净土,唯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 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机修须依教起行, 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同,须 细参详,不可笼统。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 为有禅。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 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 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 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皆不得 名为有净土矣。      ——印光《净土决疑论》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者:其人虽未明心见性,却复决志求生西方。以佛于往劫, 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 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 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 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万修万人 去乎?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不得 以泛泛悠悠者,校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见佛闻法,虽有 迟速不同,然已高预圣流,永不退转。随其根性浅深,或渐 或顿,证诸果位。既得证果,则开悟不待言矣。所谓若得见 弥陀,何愁不开悟也。   ——印光《净土决疑论》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者:其人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 直须历缘煅炼,令其净尽无余,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 一毫未断者,姑勿论。即断至一毫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依旧 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即便命终。大悟之 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 即俗所谓担阁也。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 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 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 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 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 尔随他去也。阴,音义与荫同,盖覆也。谓由此业力,盖覆 真性,不能显现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为错,以阴 境为五阴魔境者,总因不识禅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说巴道 也。岂有大彻大悟者,十有九人,错走路头,即随五阴魔境 而去,著魔发狂也!夫著魔发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 盲修瞎炼之增上慢种耳。何不识好歹,以加于大彻大悟之人 乎?所关甚大,不可不辩。 ——印光《净土决疑论》

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专仗佛力。一切法 门,惑业净尽,方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 流。永明大师,恐世不知,故特料简,以示将来,可谓迷津 宝筏,险道导师。惜举世之人,颟顸读过,不加研穷,其众 生同分恶业之所感者欤?    ——印光《净土决疑论》

 问曰:心外无佛,见佛是心,云何教中说有化佛来迎, 生诸净土?   答曰:法身真佛,本无生灭,从真起化,接引迷根。以 化即真,真应一际,即不来不去,随应物心。又,化体即 真,说无来去,从真流化,现有往还,即不来相而来,不见 相而见也。不来而来,似水月之顿呈;不见而见,犹行云之 忽现。……此乃是如来本愿功德力故,令彼有缘众生专心想 念,能令自心见佛来迎,不是诸佛实遣化身而来迎接。但是 有缘,时机正合,能令自心见佛来迎。则佛身湛然常寂,无 去无来;众生识心①,托佛本愿力,一念变化,有去有来。 如镜面像,似梦施为。镜中之形非内非外,梦中之事不有不 无。但是心生,非关佛化。   ——优昙普度法师《庐山莲宗宝鉴》

若一味说无相话以为高,则资性稍利者,看得两本经 论,记得几则公案,即便能之,何足为难!且汝既了彻自 心,随处净土,吾试问汝:还肯即厕溷①中作住止否?还肯 就犬豕马牛同槽而饮啖否?还肯入丘冢②与臭腐尸骸同睡眠 否?……于斯数者,欢喜安稳,略不介意,许汝说高山平地 总西方。其或外为忍勉,内起疑嫌,则是净秽之境未空,憎 爱之情尚在。而乃开口高谈大圣人过量境界,拨无佛国,蔑 视往生,可谓欺天诳人,甘心自昧。苦哉!苦哉!   又汝若有大力量,有大誓愿,愿于生死海中,头出头 没,行菩萨行,更无畏怯,则净土之生,吾不汝强。如或虑 此土境风浩大,作主不得,虑诸佛出世难值,修学无由,虑 忍力③未固,不能于三界险处度脱众生,虑尽此报身④,未能 永断生死,不受后有⑤,虑后有既在,舍身受身,前路茫茫, 未知攸往,则弃净土而不生,其失非细。此净土法门似浅而 深,似近而远,似难而易,似易而难,他日汝当自知。       ——莲池《云栖法汇》

  禅佛二门,发行虽异,到家一著,其理是同。当知所以 发行异者,如参禅拈来即是,不著佛求。然若自不能具正知 见,又不遇正知见人,纵不退转,多入魔道,无佛力救护故 也。若念佛,一切不取,惟念彼佛,虽无正解及师友开发, 但直信有佛身土,发志即生。纵滞偏小,亦还于正,有弥陀 愿力救护故也。是名发行有异,非谓法门地位深浅有异也。 是知参禅即念佛,念佛即参禅。禅非佛不得往生,佛非禅不 得观慧。念佛参禅,岂有二致?     ——净土十要之《念佛直指》

 心行处灭是诸佛常住真心,心行处有是众生生死业心, 其间不容丝发。若汝等能绵密加工,使此心无些子空隙,方 得几分相应。莫略做半年十月,便谓我能苦心修道。不知此 正障道处,切宜慎之。又,功夫虽加,若未到铜山铁壁推 不倒、移不动处,犹未是打成一片。切莫见些影响,便即歇 手。是为半途而废,必至弃其前功,毫无所益。此又学道人 大病,不可不知。要知佛法如大海,转入转深,断非小小知 见之所能尽。应尽形修习,造极为则,切莫作容易想。   ——觉明妙行菩萨《西方确指》

夫见道而后修道,修道而后证道,此千圣同途,千古不 易之定论也。然见道岂易言哉!若依教乘,必大开圆解,若 依宗门,必直透重关,然后得论修道。否则便为盲修瞎炼, 不免撞墙磕壁,堕坑落堑矣。唯净土一门则不然。从是西方 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 现在说法,但发愿持名,即得往生。此乃佛心佛眼,亲知亲 见之境界,非彼三乘贤圣所能知见也。但当深信佛言,依此 而发愿持名,即是以佛知见为知见,不必别求悟门也。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师尝修净土,勤以励人。室中问学者云:若言舍秽取 净,厌此欣彼,则是取舍之情,众生妄想;若言无净土,则 违佛语。修净土者当如何修?众无语。复自答云:生则决定 生,去则实不去。又云: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绝遗 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天衣义怀语 引自《角虎集》

 又,此一心即达摩①直指之禅故。寻常说禅者讳净土,今 谓达摩说禅,直指灵知之自性也。此理一心②,正灵知自性 故。门庭施设不同,而所证无两心也。善哉,中峰③之言曰: 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也。有味乎言之也。     ——莲池《弥陀疏钞》

 禅与净土,理本无二;若论事修,其相天殊。禅非彻悟 彻证,不能超出生死。所以五祖戒又作东坡,草堂清复为 鲁公,古今宗师,彻悟而未彻证者,类多如此。良由惟仗 自力,不求佛加,丝毫惑业不尽,生死决不能出。净土则具 信愿行三,便可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永出生死。悟证者 顿登补处,未悟者亦证阿鞞。所以华藏海众,悉愿往生;宗 教知识,同生净土。良由全仗佛力,兼自恳心,故得感应道 交,由是速成正觉。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又以愿门广大,贵在知先;观法深玄,尤应守约。知先 则务生彼国,守约则惟事持名。举其名兮,兼众德而俱备; 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从兹而万虑咸休,究极乎一心不 乱。乃知匪离跬步,宝池涌四色之华;不出户庭,金地绕七 重之树。处处弥陀说法,时时莲蕊化生。珍禽与庶鸟①偕音, 琼院②共茆堂③并彩。盖由念空真念,生入无生。念佛即是念 心,生彼不离生此。心佛众生一体,中流两岸不居。故谓自 性弥陀,唯心净土。 ①庶鸟:一般的鸟。  ②琼院:精美的庭院。 ③茆堂:茅草堂。
    ——莲池《阿弥陀经疏钞》 

   古谓参禅不碍念佛,念佛不碍参禅,又云不许互相兼 带。然亦有禅兼净土者,如圆照本、真歇了、永明寿、黄龙 新、慈受深等诸师,皆禅门大宗匠,而留心净土,不碍其 禅。故知参禅人虽念念究自本心,而不妨发愿,愿命终时, 往生极乐。所以者何?参禅虽得个悟处,倘未能如诸佛住常 寂光,又未能如阿罗汉不受后有,则尽此报身,必有生处。 与其生人世而亲近明师,孰若生莲华而亲近弥陀之为胜乎? 然则念佛不惟不碍参禅,实有益于参禅也。     ——莲池《竹窗随笔》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较之禅宗直指人 心、见性成佛,尤为直截痛快。何也?以见性难而作佛易 故。何为见性?离心意识,灵光迸露,始为见性,故难。何 为作佛?持佛名号,观佛依正,即为作佛,故易。经云:汝 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岂非以想念于 佛,即为作佛耶?夫成佛、是佛,理无二致。而见性、作 佛,难易相悬若是,岂非念佛较之参禅,尤为直截痛快也 哉?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问:今一意念佛,能发慧否? 答:看教如读医书,心地用功如服药,先明教自是正 理。 学道人贵在审辨邪正、大小、偏圆而已。无暇遍览,可 只看《楞严》。既修净土,其净土诸书,俱要看过,却放下 文字一心念佛。所云慧者,通晓经教,善演说而空谈诸口, 无得于心者,狂慧也;真参实悟,乃名正慧。明教后,一心 念佛,当发此慧。     ——莲池《莲池遗稿》

今果能以妄想之心转为念佛,则念念断烦恼。若念念能 断烦恼,则是念念出生死。果能以念佛之一念不移,一心不 乱,比参禅更有下落。总之,惟在一念真切耳。但参禅定要 死尽世心,不容一念妄想。其念佛是以净想转染想,以想除 想,乃转换之法,就吾人根器易为耳。     ——憨山《憨山老人梦游集》

洞下一宗①,皆务密修,其故何也?良以念佛法门,径路 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机。又云:宗门 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于净业者,得非净业之 见佛,尤简易于宗门乎?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 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能入。
 ①洞下一宗:即曹洞宗,乃禅宗五家之一。   ——清了语 引自《角虎集》

 原此一念,本是法界。从缘而起,缘无自性,全体法 界,故得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离过绝非,不可思议。法尔 具此威神,法尔具此功用。今以此念,念于西方阿弥陀佛, 求生极乐净土。正当念时,西方依正,在我心中;而我此 心,已在西方依正之内。如两镜交光,相含互照,此横遍十 方之相也。若约竖穷三际,则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 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三际同时,更无前 后。帝网珠光,难齐全体;南柯梦事①,略类一斑。此理悟之 最难,信之最易。但能直下承当,终必全身受用。可谓参学 事毕,所作已办矣。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责任编辑:清凉)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