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五经,乃念佛法门之根本。当送通文理,有信心,能恭敬者。 详阅光二序一跋,即可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再阅此五经,则知其广大高深,凡圣同归矣。念佛妄念多,当摄耳谛听。大势至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即此也。 《印光法师文钞》 复拜竹居士书四 居士既深信念佛,若未参承净业知识,又不广阅净土经论,则真信切愿,从何而生。 纵能执持名号,只因不求出离,便成人天因果,受享痴福。因福造业,仍沉恶道。 倘再路头不真,涉入邪见,则善因反招恶果。 人天福报,亦不可得。阿鼻极苦,长劫难出。 印光大师 大启愿轮,深明缘起,其唯无量寿经。专阐观法,兼示 生因,其唯十六观经。如上二经,法门广大,谛理精微。末世 钝根,诚难得益。求其文简义丰,词约理富,三根普被,九界 同遵,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笃修一行,圆成万 德,顿令因心,即契果觉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 (增广卷 三·重刻佛说阿弥陀经序) 佛在摩竭提国,灵鹫山中,说阿弥陀佛,最初因地,弃 国出家,发四十八愿。又复久经长劫,依愿修行。迨至福慧圆 满,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庄严,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赞 叹。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 生,等蒙摄受。是为无量寿经。于摩竭提国王宫中,说净业三 福,十六妙观。俾一切众生,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 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众生烦恼 业海,从心想生之义,便已彰明校著。果能深明此义,谁肯枉 受轮回。末明九品生因,以期各修上品。是为观无量寿佛经。 在舍卫国给孤园中,说净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劝诸闻者,应求 往生以发愿,复令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行三,为净土 法门之纲宗。具此三法,或毕生执持,已得一心。或临终方 闻,止称十念,均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是为阿弥陀经。此 三,乃专谈净土之经。而阿弥陀经,摄机尤普。以故禅教律各 宗,咸皆奉为日课焉。诸大乘经,带说净土者,多难胜数。而 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 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 远成佛道乎哉。故将此章,列于三经之后,而以普贤行愿品殿 之,以成净土法门之一大缘起。令诸阅者,知此一法,大畅佛 怀,较彼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者,其难易奚啻天渊悬殊。 以故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 (续编卷 下·净土五经重刊序) 弥陀经,为净土法门之根本法门。行愿品,虽广大深妙, 究非净土法门之根本法源。故宜二经同念,断不可只念行愿, 不念弥陀。只念弥陀,不念行愿则可。只念行愿,不念弥陀则 不可。弥陀经为朝暮课诵,或多念亦可。断不可绝不念弥陀 经,而专念行愿品,以成忘本之修持也。二经固无高下,而对 于净土行人,却有亲疏。是不得与诸大乘经作一例论也。十大 愿王所说之益,系举其胜者,将谓弥陀经所得之益,不能如是 乎。 (三编卷第一·复胡宅梵居士书二) 阿弥陀经,文略义丰,普透群机。其为利益,穷劫难宣。 以故自佛说此法门以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 处指归。有缘遇者,祈勿错过,则幸甚。 (三编卷第四·阿弥 陀经白话解释题辞) 溯此法之缘起,实在华严一经。以未详示弥陀因行果德, 净土殊胜庄严,行人修因证果,故致人多忽之,不肯提倡。昔 如来初成正觉,与华藏世界海诸大菩萨,互相酬倡,说十信,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诸因果法。其预会 者,乃已破无明,证法性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 法身大士。法门虽说十信,然以信位未破无明,未证法性,不 能预会。况凡夫二乘乎哉。及至末会入法界品,善财以十信后 心,受文殊教,遍参知识。最初于德云比丘处,闻念佛法门, 即证初住,是为法身大士。自此遍参诸知识,各有所证。末至 普贤菩萨处,蒙普贤开示,及威神加被之力。所证与普贤等, 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乃为说偈,称赞如来胜妙功 德,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同以十大愿王功德,一致进 行。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并不一说弥陀誓 愿,净土庄严,往生因果。以此诸大士咸皆备知,无庸复说。 又华严一经,初译于晋,只六十卷。次译于唐则天朝,八十 卷。二译皆文来未尽,于普贤说偈赞佛后未结而终(从前无 纸,西域之经,皆写于贝多树叶。以写之不易,或有节略。又 叶用绳穿,或有散失。文来未尽,由此之故。若今经书钉作一 本,则无此弊)。至德宗贞元十一年,南天竺乌荼国王,进呈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四十卷之全文。 前三十九卷,即八十卷华严之入法界品,而文义加详。第四十 卷,为晋唐二译所无者,乃普贤称赞佛功德后,劝进往生西方 之文。当时清凉国师亦预译场,八十卷经,早已亲制疏钞流通 矣。特为此一卷经,制别行疏。圭峰造钞,为之弘阐。又为此 四十卷全经制疏。以屡经沧桑,致久佚失。近由东瀛复回中 国,故知此一卷经,为华严一经之归宿。华藏世界海,净土无 量无边。而必以求生西方,为圆满佛果之行。可知念佛求生西 方一法,原自肇起华严。但以凡夫二乘,不预此会,莫由禀 承。故于方等会上,普为一切凡夫二乘,及诸菩萨,宣说无量 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令其悉知弥陀因行果德,净 土殊胜庄严,行人修因证果。俾一切具缚凡夫,与断见思惑之 二乘,及破无明惑之法身大士,同于现生出此五浊,登彼九 莲。以渐进修,直至圆满菩提而后已。大矣哉,念佛求生净土 之法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 终,咸资乎此。虽欲赞扬,穷劫莫尽。 (三编卷第四·大方广 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流通序)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 极乐。读此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乃《华严》一生成 佛之末后一着。实十方三世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 之最胜方便也。 (正)复包右武书二 天亲菩萨广造诸论,宏阐佛乘。复宗无量寿经,作愿生 偈论。示五门修法,令毕竟得生。具显礼拜,赞叹,作愿,观 察,回向之法。于观察门,详示净土庄严,如来法力,菩萨功 德。凡见闻者,悉愿往生。昙鸾法师,撰注详释。直将弥陀誓 愿,天亲衷怀,彻底圆彰,和盘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无碍 辩,何克臻此。 (增广卷三·往生论注跋) ◎《楞严经》五卷末《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 章》,乃净宗最上开示。只此一章,便可与《净土四 经》参而为五。 (正)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净土十要》,乃澫益大师以金刚眼,于阐扬 净土诸书中,选其契理契机,至极无加者。第一《弥 陀要解》,乃大师自注。文渊深而易知,理圆顿而唯 心。妙无以加,宜常研阅。至于后之九种,莫不理圆 词妙,深契时机。虽未必一一全能了然,然一经翻 阅,如服仙丹。久之久之,即凡质而成仙体矣。(此是 譬喻法门之妙,不可错会,谓令成仙。) (正)与徐福贤书 《法苑珠林》(一百卷,常州天宁寺订作三十 本),详谈因果,理事并进。事迹报应,历历分明, 阅之令人不寒而栗。纵在暗室屋漏,常如面对佛天, 不敢稍萌恶念。上中下根,皆蒙利益。断不至错认路 头,执理废事,归于偏邪狂妄之弊。 (正)复邓伯诚书一 《龙舒净土文》,断疑起信,修持法门,分门 别类,缕析条陈,为导引初机之第一奇书。若欲普利 一切,不可不从此以入手。 (正)与徐福贤书 《径中径又径》一书,采辑诸家要义,分门别 类,令阅者不费研究翻阅之力,直趣净土壶奥。于初 机人,大有利益。 (正)复张云雷书二 《高僧传》初、二、三、四集,《居士传》、 《比丘尼传》、《善女人传》、《净土圣贤录》(共 有三编,初编系清乾隆间彭际清居士,饬其侄希涑所辑。续 编,系道光末,莲归居士胡珽所辑。三编,系民二十年后德森 法师所辑。编者敬注),皆记古德之嘉言懿行。阅之, 自有欣欣向荣之心,断不至有得少为足,与卑劣自处 之失。《宏明集》《广宏明集》《镡津文集》《折疑 论》《护法论》《三教平心论》《续原教论》《一乘 决疑论》,皆护教之书。阅之,则不被魔外所惑,而 摧彼邪见城垒矣。此等诸书,阅之,能令正见坚固, 能与经教互相证明。且勿谓一心阅经,置此等于不 问。则差别知见不开,遇敌或受挫辱耳。 (正)复永嘉 某居士书五 ◎梦东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此一 段开示,精切之极,当熟读之。而《梦东语录》,通 皆词理周到,的为净宗指南。再进而求之,则蕅益老 人《弥陀要解》,实为千古绝无而仅有之良导。倘能 于此二书,死心依从。则即无暇研究一切经论,但 常阅净土三经及《十要》等。仰信佛祖诚言,的生 真信,发切愿,以至诚恭敬,持佛名号。虽在暗室 屋漏,如对佛天。克己复礼,慎独存诚。不效近世通 人,了无拘束,肆无忌惮之派。光虽生死凡夫,敢为 阁下保任,即生便可俯谢娑婆,高预海会,亲为弥陀 弟子,大士良朋矣。 (正)复尤弘如书 ◎《历史统纪》一书,无论信佛谤佛者,皆肯 看。以其是史鉴中事(余劝其遍阅二十四史,择其因果报 应之显著者,录为一书。见《续编·历史感应统纪序》),较 之一切善书,为得实益,为最切要。 (续)复念佛居士书 欲知禅净之所以然,非博览禅净诸书不可。 即能博览,倘无择法智眼,亦成望洋兴叹,渺不知其 归者。是宜专阅净土著述。然净土著述甚多,未入门 人,犹难得其纲要。求其引人入胜,将禅净界限,佛 力自力,分析明白,了无疑滞,语言显浅,意义平 实,为研古德著述之初步向导者,其印光《文钞》 乎。祈息心研究,当自知之。 (正)复何槐生书 编者敬按:今为便利阅读《文钞》计,撷其至精 至要之言,编此《菁华录》一书。有志净业者,如无 暇详阅《文钞》,但将此《菁华录》息心研究,而净 土文义,洞若观火矣。 了然大师,从初出家,即志宗乘。苦参力究, 得其旨归。嗣后云游诸方,研穷经论,始知净土法 门,实为诸佛诸祖究竟自利利人之甚深法海,遂生真 信,而力修持。间有发挥禅净理致,语语确切,发人 深省,乃名之为《禅净双勖》。虽仍提倡禅宗,实则 注重净土。可令参禅未得悟证者,得其即生了办之 道。 (三)禅净双勖序 编者敬按:了公上人近年所著《入香光室》及 《般若净土中道实相菩提论》二书,以事理圆修之妙 法,彻底显明净土之要义。故能感佛作证,舍利频 降也。 《金刚经》,乃令人遍行六度万行,普度一 切众生之规矩准绳也。遍与一代时教一切法门而为纲 要。盖是即相离相,何得谓与净土不相融通乎?夫度 生之法,唯净土最为第一。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 其心净,则佛土净。以不住相之清净心念佛,则是心 作佛,是心是佛。其往生西方,证无生忍,乃决定不 易之理事也,又何疑乎? (正)金刚经线说序 当以念佛为主,阅经为助。若《法华》《楞 严》《华严》《涅槃》《金刚》《圆觉》,或专主一 经,或此六经,一一轮阅,皆无不可。 (正)复永嘉某 居士书五 有此诸书,净土众义,可以备知。纵不遍阅 群经,有何所欠?倘不知净土法门,纵令深入经藏, 彻悟自心。欲了生死,尚不知经几何大劫,方能满其 所愿。阿伽陀药(梵语阿伽陀,此云普治,普治一切诸病 也),万病总治。此而不知,可痛惜哉!知而不修,及 修而不专心致志,更为可痛惜也已矣。 (正)与徐福贤书 《安士全书》,觉世牖民,尽善尽美。讲道 论德,越古超今。言简而该,理深而著。引事迹则证 据的确,发议论则洞彻渊源。诚传家之至宝,亦宣讲 之奇书。言言皆佛祖之心法,圣贤之道脉。淑世善民 之要道,光前裕后之秘方。若能依而行之,则绳武圣 贤,了生脱死,若操左券以取故物。与彼世所流通善 书,不啻有山垤海潦之异。安士先生,姓周,名梦 颜,一名思仁,江苏昆山诸生也。博通三教经书,深 信念佛法门。弱冠入泮,遂厌仕进。发菩提心,著书 觉民。欲令斯民先立于无过之地,后出乎生死之海。 故著戒杀之书曰《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曰《欲海回 狂》。良以众生造业,唯此二者最多,改过亦唯此二 者最要。又著《阴骘文广义》,直将垂训之心,彻底 掀翻,和盘托出。使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训受 训,两无遗憾矣。以其奇才妙悟,取佛祖圣贤幽微奥 妙之义,而以世间事迹文字发挥之,使雅俗同观,智 愚共晓。又著《西归直指》一书,明念佛求生西方, 了生脱死大事。良以积德修善,只得人天之福,福尽 还须堕落。念佛往生,便入菩萨之位,决定直成佛 道。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此一 种书,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 士身,说法度生者。不谓之菩萨再来,吾不信也。 (正)与许豁然书 阿弥陀经,言简义周,最易受持,由是古人列为日课,无 论若宗若教若律,皆于暮时读诵,是举天下之若僧若俗,无不 以净土为归者。 (增广卷三·阿弥陀经白话解释序) 阿弥陀经,言简义周,易于受持。故古人列为日诵,欲其 家喻户晓,咸沐法泽也。由是诸善知识,各为注释,若揭日月 于中天,固已无义不显,无机不摄矣。 (增广卷三·阿弥陀经 直解序) 古人欲令举世咸修,故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以其言约而 义丰,行简而效速。宏法大士,注疏赞扬。自古及今,多不胜 数。于中求其至广大精微者,莫过于莲池之疏钞。极直捷要妙 者,莫过于蕅益之要解。 (增广上册·重刻弥陀略解圆中钞劝 持序) 果能受持阿弥陀经,则知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 乐。依正庄严,种种功德。阿弥陀佛,现在说法。光寿无量, 誓愿洪深。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皆以修此信愿念佛之多善根 福德因缘妙行而生。其有不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以期近则登不退地,远则圆成佛道者乎。而况六方 诸佛,普利众生。释迦本师,得无上道。无不资始乎此,而归 极乎此。良以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由其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法门之 妙,妙无以加。乃华严末后归宗之一著,实如来大畅本怀之圆 诠也。有缘遇者,即是多善根因缘。 (增广卷三·西方公据重 刻序) 观无量寿佛经者,普令一切若凡若圣,同于现生,往生 极乐,或顿或渐,证无生忍,以至圆成佛道之大法也。以圣则 自力具足,兼仗佛力,故所证入,最为直捷,以故华藏海众, 同愿往生也。凡则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即已超凡入圣,证不 退位。从兹渐修,必至圆满菩提而后已。此经中品戒善世福, 下品作众恶业,及五逆十恶,将堕地狱,由称佛名,遂得往生 也。如是力用,最为洪深。盖由阿阇世王,乘大愿轮,示为恶 逆,囚父禁母,而为发起。其母厌离娑婆,愿生极乐。并为未 来众生,求往生法。世尊乃为说此观想西方依报国土,种种庄 严。正报佛及观音势至,相好威德。以及九品往生,若因若果 之十六观。于第八像观之首,发明宗要云,诸佛如来,是法界 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 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 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须知法身入想,理实 甚深。心作心是,事本平常,平常非常,甚深非深。能圆悟 者,方名达人。于第十三观,特为劣机众生,开方便门,令观 丈六八尺之相。第十六观,又令恶业重者,直称名号。由称名 故,即得往生。是知相有大小,佛本是一。观不能作,称即获 益。于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为第一。末世行人,欲得现生 决定往生者,可弗宝此持名一行哉。 (增广卷三·观无量寿佛 经善导疏重刻序) (责任编辑:清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