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般若慧海 > 净土法语 >

发菩提心

      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犹如良田, 能长众生白净法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犹如净 水,能洗一切烦恼垢故;犹如大风,普于世间无所碍故;犹 如盛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

今之世道,乃患难世道。虽曰念佛能灭宿业,然须生大惭 愧,生大怖畏。转众生之损人利己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行。 则若宿业若现业,皆被此大菩提心中之佛号光明,为之消灭净 尽也。若前生及昔日曾作大业,今虽止恶,未能力修众善。及 但泛泛然念佛。则功过不相敌,固难免或罹恶报耳。非念佛之 功虚弃也。以未发菩提心,特以恶业广大,不能相掩耳。倘能 发大菩提心,则如杲日当空,霜露立消。世人多有作恶半生, 后乃改悔。因未能全无恶报,遂谓佛法不灵,修持无益。居士 既不以光为外人,光固不得不与居士略陈所以,以期出迷途而 登觉岸耳。(三编卷第三·复康寄遥居士书一) 印光大师 (增广卷一·复永嘉周群铮居 士书)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 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
一言“上品下生者”者,总举位名,即是大 乘下善凡夫人也。
一明所信因 果不定,或信不信,故名为“亦”,或可亦同前深 信也。又虽信不深,善心数退,恶法数起,此乃 由不深信苦乐因果也。若深信生死苦者,罪业毕 竟不重犯 ;若深信净土无为乐者,善心一发永无 退失也。二明信虽间断,于一切大乘不起疑谤, 若起疑谤者,纵使千佛绕身,无由可救也。三明 已上诸善,似亦无功,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 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 名“无上道心”也。此义第三福中已明竟。 善导大师 《观经四帖疏》

一言“发菩提心”者,此明众生欣心趣大, 不可浅发小因,自非广发弘心,何能得与菩提相 会?唯愿我身同虚空,心齐法界,尽众生界, 我 以身业恭敬供养礼拜,迎送来去,运度令尽 ;又 我以口业赞叹说法,皆受我化,言下得道者令尽 ; 又我以意业入定观察,分身法界,应机而度,无 一不尽。我发此愿,运运增长,犹如虚空,无处 不遍,行流无尽,彻穷后际,身无疲倦,心无厌 足。又言“菩提”者,即是佛果之名。又言“心” 者,即是众生能求之心。故云发菩提心也。 善导大师 《观经四帖疏》

  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 ,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 ,方能深信弥陀愿力。 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 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 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 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 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 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 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

凡夫修行,当发利人利物之大菩提心。其利人利物之事,则力能为者,勉而为之。 不能为者,必令此心常存。则固与大乘之愿心,不相背也。(三编·卷四·复卓智立居士书七·P1151)
 
菩萨之心,犹如太虚,无不包括。欲利益众生,作种种方便,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不得以凡夫知见,妄生测度。以彼已证法忍,了无人我之可得。唯欲摄受一切众生,入于如来大觉法海。若有计较,便属情见,便与无人我之道,不能冥契矣。云布施头目髓脑,则诚然。(增广·卷一·复黄智海居士书·P230)
 心愿差别,其相乃多。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 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 伪、大、小、偏、圆耶?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 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 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 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 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①之山,必穷其顶;如 上九层之塔,必造其巅。如是发心,名之为真。有罪不忏, 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 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 伪。
  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 心,名之为大。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 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 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 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 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 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 取,则可发心。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 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云何去取?所谓去邪 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 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云何求生净土?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 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 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 于此。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 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 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 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 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 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世间一切重苦。 无过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 取一皮袋。苦已不堪。况轮回未出。难免堕落。猪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钻。 驴皮袋。马皮袋。何所不取。此个人身。最为难得。最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恶趣。 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七佛以来。犹为蚁子。八万劫后。未脱鸽身。 畜道时长已极。鬼狱时长尤倍。久经长劫。何了何休。万苦交煎无归无救。 每一言之。衣毛卓竖。时一念及。五内如焚。是故即今痛念生死。 如丧考妣。如救头然也。然我有生死。我求出离。而一切众生皆在生死。皆应出离。 彼等与我。本同一体。皆是多生父母。未来诸佛。若不念普度。 唯求自利。则理有所亏。心有未安。况大心不发。则外不能感通诸佛。 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 无始恩爱。何以解脱。无始冤愆。何以解释。积劫罪业。难以忏除。 积劫善根。难已成熟。随所修行。多诸障缘。纵有所成。终堕偏小。 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 然大心既发。应修大行。而于一切行门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极稳当。至极圆顿者。 则无如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矣。所谓深信者。释迦如来梵音声相。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大慈悲心。 决无虚愿。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见佛往生之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响必应声。影必随形。 因不虚弃。果无浪得。此可不待问佛而能自信者也。况吾人现前一念心性。全真成妄。 全妄即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横遍竖穷。当体无外。弥陀净土。总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 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往生传载临终瑞相。班班列列。 岂欺我哉。如此信已。愿乐自切。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 厌离自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 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总之如渴思饮。如饥思食。 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冤家之持刀相迫。 如堕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恳切。一切境缘。莫能引转矣。 然后以此信愿之心。执持名号。持一声是一九莲种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 直须心心相续。念念无差。唯专唯勤。无杂无间。愈久愈坚。转持转切。久之久之。自成片段。 入一心不乱矣。诚然如此。若不往生者。 释迦如来便为诳语。弥陀世尊便为虚愿。有是理乎哉。   彻悟大师

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金刚经》

以不住相之清净心念佛,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其往生西方,证无生忍,乃决定不易之理事也。又何疑乎! 《印光法师文钞箐华录》(正)金刚经线说序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萨心, 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 , 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阿难 !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 !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 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 。 从始入终,五叠浑浊。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 即彼尘土灰砂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 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 ,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汨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 ,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 ;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 ,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 名为命浊。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 ,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如澄浊水,贮于净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 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 !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阿难 !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 。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 祇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 ,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楞严经》卷四

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 满足故。何等三种?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 故;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三者乐清净心,以 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是名三种 随顺菩提门法满足。    ——天亲菩萨《往生论》

 
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增广·卷一·与徐福贤女士书·P148)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之实义。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之工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弘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庶可不负此生矣。(三编·卷三·复康寄遥居士书一·P726)
 
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故经中屡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惜人不肯真实思想耳。地狱之苦,比水火之惨,深无量无边倍。而想水冲火烧则悚然,想地狱则泛然者。一则心力小,不能详悉其苦事。一则亲眼见,不觉毛骨为悚然耳。(增广·卷二·致包师贤居士书·P349)
 
回向有二种相:一者往相,二者还相。往相者,以己功 德回施一切众生,作愿共往生彼阿弥陀如来安乐净土;还相 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 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若往若还,皆为拔众生渡生死 海。是故言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昙鸾《往生论注》

又海盐徐蔚如(一向在京),以博学内亏,得一脱肛病,已二年余。每大便后,须睡一刻,候自升入,方敢动 。民国八年正月,大便后,有要事,刻不容缓,即坐车出门,因受磨,遂永不升入。 七昼夜,痛如针砭,无一刻稍息。七昼夜未能合眼。先虽念佛,亦不减轻。 遂发大菩提心,谓此病苦极,愿我多受点,总愿世间人勿得此病。 遂至诚念佛,未久睡着,醒而病愈,从此断根。彼来信言及。 光谓此病乃属宿业,由阁下以此大菩提心,消此宿业,故病即断根。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三·复章道生居士书一)

如是则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印光大师 复陈慧超居士书

 
 

(责任编辑: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