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般若慧海 > 净土法语 >

明对治习气

 念佛时不能恳切者,不知娑婆苦,极乐乐耳。 若念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 难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 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如是则 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 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 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 也。 (正)复陈慧超书

色欲一事,乃举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 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战兢自持,乾惕在念, 则亦难免不被所迷。试观古今来多少出格豪杰,固足 为圣为贤。只由打不破此关,反为下愚不肖,兼复永 堕恶道者,盖难胜数。《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 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 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学道之人,本为 出离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则生死断难出离。 即念佛 法门,虽则带业往生。然若淫习固结,则便与佛隔, 难于感应道交矣。 (正)复甬江某居士书

若能作不净观.则一腔欲火.当下冰消矣。吾秦长安子弟.多玩促织。有兄弟三人.年皆成童. 于月夜捉促织于坟墓间。忽见一少妇.姿色绝伦.遂同往捉之。其妇变脸.七窍流血.舌拖尺余. 三人同时吓死。次日其家寻得.救活者一.方知其事。 活者大病数月方愈。其家子孙.不许夜捉促织。夫此少妇.未变脸时.则爱入骨髓. 非遂所欲则不可。及既变险.则一吓至死.爱心便成乌有。 然当其群相追逐时.固未始无血与舌也。何含而藏之.则生爱也。流而拖之.则生畏心。 了此.则凡见一切天姿国色.皆当作七窍流血.舌拖尺余之钓颈鬼想矣。又何至被色所迷.生不能尽其天年. 死必至永堕恶道耶。以故如来令贪欲重者.作不净观。观之久久.则尚能断惑证真.超凡入圣。岂止不犯邪淫.窒欲卫生而已。其女貌娇美.令人生爱心而行欲事者.不过外面一张薄皮.光华艳丽.为其所惑耳。若揭去此之薄皮.则不但皮里之物.不堪爱恋。即此薄皮.亦绝无可爱恋矣。再进而剖其身躯.则唯见脓血淋漓.骨肉纵横.脏腑屎尿.狼藉满地。臭秽腥臊.不忍见闻。 校前少妇所变之相.其可畏惧厌恶.过百千倍。 纵倾城倾国之绝世佳人.薄皮里面之物.有一不如是乎。人何唯观其外相.而不察其内容. 爱其少分之美.遂不计其多分之恶乎。 余愿世人.遗外相而察内容.厌多恶以弃少美。则同出欲海.共登觉岸矣。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三不可录重刻序)

欲绝此祸,莫如见一切女人,皆作 亲想、怨想、不净想。亲想者,见老者作母想,长者 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欲心纵盛,断不 敢于母姊妹女边起不正念。视一切女人,总是吾之母 姊妹女,则理制于欲,欲无由发矣。怨想者,凡见美 女,便起爱心。由此爱心,便堕恶道。长劫受苦,不 能出离。如是则所谓美丽娇媚者,比劫贼虎狼,毒蛇 恶蝎,砒霜鸩毒,烈百千倍。于此极大怨家,尚犹恋 恋着念,岂非迷中倍人?不净者,美貌动人,只外面一 层薄皮耳。若揭去此皮,则不忍见矣。骨肉脓血,屎 尿毛发,淋漓狼藉,了无一物可令人爱。但以薄皮所 蒙,则妄生爱恋。华瓶盛粪,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 薄皮,不异华瓶。皮内所容,比粪更秽。何得爱其外 皮,而忘其皮里之种种秽物,漫起妄想乎哉!苟不战兢 乾惕,痛除此习。则唯见其姿质美丽,致爱箭入骨, 不能自拔。平素如此,欲其没后不入女腹,不可得 也。入人女腹犹可,入畜女腹,即将奈何?试一思及, 心神惊怖。然欲于见境不起染心,须于未见境时,常 作上三种想,则见境自可不随境转。否则纵不见境, 意地仍复缠绵,终被淫欲习气所缚。固宜认真涤除恶 业习气,方可有自由分。每日除了己职分外,专心念佛名号。朝暮佛前,竭诚尽敬,恳到忏悔无始宿业, 如是久之,当有不思议利益,得于不知不觉中。法华经云,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瞋恚,愚痴,亦然。 是知能至诚念弥陀观音圣号者,贪瞋痴三惑,自可消除也。 (正)复甬江某居士书

又当淫欲炽盛,情不能制之时。但将女阴作毒蛇口,如以阳纳蛇口中。则心神惊悸,毛骨悚然。 无边热恼,当下清凉矣。此又窒欲之最简便法也。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三不可录重刻序)

吾常谓世间人民,十分之中,由色欲直接而 死者,有其四分。间接而死者亦有四分,以由色欲亏 损,受别种感触而死。此诸死者,无不推之于命。岂 知贪色者之死,皆非其命。本乎命者,乃居心清贞, 不贪欲事之人。彼贪色者,皆自戕其生,何可谓之为 命乎?至若依命而生,命尽而死者,不过一二分耳。 由是知天下多半皆枉死之人,此祸之烈,世无有二。 亦有不费一钱,不劳微力,而能成至高之德行,享至 大之安乐,遗子孙以无穷之福荫,俾来生得贞良之眷 属者,其唯戒淫乎!夫妇正淫,前已略说利害,今且 不论。至于邪淫之事,无廉无耻,极秽极恶,乃以人 身,行畜生事。是以艳女来奔,妖姬献媚,君子视为 莫大之祸殃而拒之,必致福曜照临,皇天眷佑。小人 视为莫大之幸福而纳之,必致灾星莅止,鬼神诛戮。 君子则因祸而得福,小人则因祸而加祸。故曰祸福无 门,唯人自召。世人苟于女色关头,不能彻底看破。 则是以至高之德行,至大之安乐,以及子孙无穷之福 荫,来生贞良之眷属,断送于俄顷之欢娱也。哀哉! (正)欲海回狂序

聪明人,最易犯者唯色欲。当常怀敬畏,切 勿稍有邪妄之萌。若或偶起此念,即想吾人一举一 动,天地鬼神,诸佛菩萨,无不悉知悉见。人前尚不 敢为非,况于佛天森严处,敢存邪鄙之念,与行邪鄙 之事乎?孟子谓:“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 守身为大。”若不守身,纵能事亲,亦只是皮毛仪式 而已。实则即是贱视亲之遗体,其不孝也大矣。故曾 子临终,方说放心无虑之话云:“《诗》云:‘战战 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 夫!”未到此时,尚存战兢。曾子且然,况吾辈凡庸 乎? (续)复徐书镛书

念佛欲得一心,必须发真实心,为了生死, 不为得世人谓我真实修行之名。念时必须字字句句, 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万 句亦如是。能如是,则妄念无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 矣。   (正)复周群铮书

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 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 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正)复永嘉某 居士书六

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 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 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故经中屡云:“思地狱 苦,发菩提心。”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惜人不 肯真实思想耳。地狱之苦,比水火之惨,深无量无边 倍。而想水冲火烧则悚然,想地狱则泛然者。一则心 力小,不能详悉其苦事。一则亲眼见,不觉毛骨悚然 耳。 (正)致包师贤书

持佛号时,杂念纷飞,此是多知多见,心无正 念之现象。欲此种境象不现,唯专心痛念自己将欲命 终,唯恐即堕恶道,励志念佛,了不起他种念头,久 则自可澄清。 (三)复丁普瀞书

今幸得此大丈夫身,又闻最难闻之净土法门。 敢将有限光阴,为声色货利消耗殆尽,令其仍旧虚生 浪死,仍复沉沦六道,求出无期者乎?直须将一个 “死”字(此字好得很),挂到额颅上。凡不宜贪恋 之境现前,则知此吾之镬汤炉炭也,则断不至如飞蛾 赴火,自取烧身矣。凡分所应为之事,则知此吾之出 苦慈航也,则断不至当仁固让,见义不为矣。如是则 尘境即可作入道之缘,岂必屏绝尘缘,方堪修道乎? (正)复宁波某居士书

人在世间,不能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者,皆由 妄念所致。今于念佛时,即作已死未往生想。于念念 中,所有世间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号 外,无有一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 有一切妄念,皆用不着。能如是念,必有大益。 (三) 复朱仲华书

初心念佛,未到亲证三昧之时,谁能无有妄 念?所贵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喻如两军对垒,必须 坚守己之城郭,不令贼兵稍有侵犯。候其贼一发作, 即迎敌去打。必使正觉之兵,四面合围。俾彼上天无 路,入地无门。彼自惧获灭种,即相率归降矣。其最 要一着,在主帅不昏不惰,常时惺惺而已。若一昏 惰,不但不能灭贼,反为贼灭。所以念佛之人,不知 摄心,愈念愈生妄想。若能摄心,则妄念当渐渐轻 微,以至于无耳。故云: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 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太平。 (正)复 徐彦如轶如书

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 得其实益。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矣。”汝学佛,而不知息心念佛,于儒教尚未实遵, 况佛教乃真实息心之法乎?(即制心不令外驰之谓。编 者敬注)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大势至菩萨,都 摄六根,净念相继。《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乃至万行。《心经》照 见五蕴皆空。皆示人即境识心之妙法也。若一向专欲 博览,非无利益。奈业障未消,未得其益,先受其病 矣。 (正)复马契西书三

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习气少一分, 即工夫进一分。有修行愈力,习气愈发者,乃只知依 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 当于平时,预为提防。则遇境逢缘,自可不发。倘平 时识得我此身心,全属幻妄,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 不可得。既无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此 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如不能谛了我空,当 依如来所示五停心观,而为对治。(五停心者,以此五 法,调停其心,令心安住,不随境转也。)所谓多贪众生不 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多散众生数息观,愚痴众生 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 (正)对治瞋恚等义

在凡夫地,谁无烦恼。须于平时预先提防, 自然遇境逢缘,不至卒发。纵发亦能顿起觉照,令其 消灭。起烦恼境,不一而足。举其甚者,唯财、色与 横逆数端而已。若知无义之财,害甚毒蛇,则无临财 苟得之烦恼。与人方便,究竟总归自己前程,则无穷 急患难求救,由惜财而不肯之烦恼。色则纵对如花如 玉之貌,常存若姊若妹之心。纵是娼妓,亦作是想, 生怜悯心,生度脱心,则无见美色而动欲之烦恼。夫 妇相敬如宾,视妻室为相济继祖之恩人,不敢当作彼 此行乐之欲具,则无徇欲灭身,及妻不能育,子不成 立之烦恼。子女从小教训,则无忤逆亲心,败坏门风 之烦恼。至于横逆一端,须生怜悯心,悯彼无知,不 与计校。又作自己前生曾恼害过彼,今因此故,遂还 一宿债,生欢喜心,则无横逆报复之烦恼。然上来所 说,乃俯顺初机。若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则无尽烦 恼,悉化为大光明藏。 (正)复高邵麟书四

人苦日在烦恼中,尚不知是烦恼。若知是烦 恼,则烦恼便消灭矣。(心本是佛。由烦恼未除,枉作众 生。但能使烦恼消灭,本具佛性,自然显现。见《正编·复 袁闻纯书》)譬如窃贼,认做家人,则所有家财,悉 被彼窃。若知是贼,彼即逃去。金不炼不纯,刀不磨 不利。不于烦恼中经历过,一遇烦恼之境,便令心神 失所。能识得彼无什势力,其发生劳扰心神者,皆吾 自取。经云:“若知我空,谁受谤者?”今例之云: “若知无我,烦恼何生?”古云:“万境本闲,唯心 自闹。心若不生,境自如如。” (三)复陈飞青书

三障者,即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即无 明,亦名为惑,即是于理不明(即贪瞋痴也),妄起各 种不顺理之心念。(欲灭各种不顺理之心念,先须了知世间 一切诸法,悉皆是苦、是空、是无常、是无我、是不净,则贪 瞋痴三毒,无由而起矣。见《三编·与谢融脱书》)业即由 贪瞋痴烦恼之心,所作之杀盗淫等恶事,故名为业。 其业已成,则将来必定要受地狱、饿鬼、畜生之三途 恶报也。 (三)复宁德晋书

贪者,见境而心起爱乐之谓。欲界众生,皆由 淫欲而生,淫欲由爱而生。若能将自身他身,从外至 内,一一谛观,则但见垢汗涕唾、发毛爪齿、骨肉脓 血、大小便利,臭同死尸,污如圊厕。谁于此物,而 生贪爱?贪爱既息,则心地清净。以清净心,念佛名 号。如甘受和,如白受采。以因地心,契果地觉。事 半功倍,利益难思。 (正)对治瞋恚等义

◎瞋心,乃宿世之习性。今作我已死想,任彼刀 割香涂,于我无干。所有不顺心之境,作已死想,则 便无可起瞋矣。此即如来所传之三昧法水,普洗一切 众生之结业者,非光自出心裁妄说也。 (正)复裘佩卿 书二

所言瞋心,乃宿世习性。今既知有损无益,宜 一切事当前,皆以海阔天空之量容纳之。则现在之宽 宏习性,即可转变宿生之褊窄习性。倘不加对治,则 瞋习愈增,其害非浅。 (正)复裘佩卿书一

瞋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己有损。轻亦心意烦 燥,重则肝目受伤。须令心中常有一团太和元气,则 疾病消灭,福寿增崇矣。 (正)对治瞋恚等义

愚痴者,非谓全无知识也。乃指世人于善恶 境缘,不知皆是宿业所招,现行所感。妄谓无有因果 报应,及前生后世等。一切众生,无有慧目,不是执 断,便是执常。执断者,谓人受父母之气而生,未生 之前,本无有物。及其已死,则形既朽灭,魂亦飘 散。有何前生,及与后世?此方拘墟之儒,多作此 说。执常者,谓人常为人,畜常为畜。不知业由心 造,形随心转。古有极毒之人,现身变蛇。极暴之 人,现身变虎。当其业力猛厉,尚能变其形体。况死 后生前,识随业牵之转变乎?是以佛说十二因缘,乃 贯三世而论。前因必感后果,后果必有前因。善恶之 报,祸福之临,乃属自作自受,非自天降,天不过因 其所为而主之耳。生死循环,无有穷极,欲复本心以 了生死者,舍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得也。贪瞋 痴三,为生死根本。信愿行三,为了生死妙法。欲舍 彼三,须修此三。此三得力,彼三自灭矣。 (正)对治 瞋恚等义

所言俗务纠缠,无法摆脱者。正当纠缠时, 但能不随所转,则即纠缠便是摆脱。如镜照像,像来 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义,纵令屏除俗务,一无 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学道之 人,必须素位而行,尽己之分。如是则终日俗务纠 缠,终日逍遥物外。所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六 尘不恶,还同正觉”者,此之谓也。 (正)复徐彦如轶如 书

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 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常使其心,虚明洞彻。 如镜当台,随境映现。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妍媸自 彼,于我何干。来不预计,去不留恋。若或违理情 想,稍有萌动,即当严以攻治,剿除令尽。 (正)了凡 四训序

众生一念,与佛无二。由迷而未悟,则全智慧 德相,成烦恼业苦。心本是一,迷悟殊则苦乐异矣。 是知一念心性,本是智慧功德海。由烦恼障蔽,无智 慧照了,则全体成烦恼业苦海。今以智慧觉照之,则 即烦恼业苦海,成智慧功德海。故《华严经》云: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 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碍智,即得现 前。” (三)复陈飞青书

心之本体,与佛无二,故佛令人念佛,以佛威 德神力之智慧火,烹炼凡夫夹杂烦恼惑业之佛心。俾 彼烦恼惑业,悉皆四散消落,唯留清净纯真之心,方 可谓心即佛,佛即心。未到此地位说,不过示其体性 而已。若论相(事相)与用(力用),则完全不是矣。 (三)复周陈慧净书

念佛亦养气调神之法,亦参本来面目之法。何 以言之?吾人之心常时纷乱,若至诚念佛,则一切杂 念妄想,悉皆渐见消灭。消灭则心归于一,归一则神 气自然充畅。汝不知念佛息妄,且试念之,则觉得心 中种种妄念皆现。若念之久久,自无此种妄念。其最 初觉有妄念者,由于念佛之故,方显得心中之妄念, 不念佛则不显。譬如屋中,清净无尘,窗孔中透进一 线日光,其尘不知有多少。屋中之尘,由日光显。心 中之妄,由念佛显。若常念佛,心自清净。孔子慕尧 舜周公之道,念念不忘,故见尧于羹,见舜于墙,见 周公于梦。此常时忆念,与念佛何异?佛以众生之心 口,由烦恼惑业致成染污。以南无阿弥陀佛之洪名圣 号,令其心口称念。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念之久 久,业消智朗,障尽福崇。自心本具之佛性,自可显 现。 (正)复冯不疚书

圣人欲天下永太平,人民常安乐,特作《大 学》,以示其法。开章即曰:“大学之道,在明明 德。”然明德,在人各自具。由无克念省察之功,则 明德被幻妄私欲所蔽,不能显现而得受用。其明之之 法,在于克念。克念之工夫次第,在于修身、正心、 诚意、致知、格物。物者何?即随境所生,不合天 理、不顺人情之幻妄私欲,非外物也。由此私欲固结 于心,则所有知见,皆随私欲而成偏邪。如贪名贪利 者,只知有利,不知有害,竭力营为,或至身败名 裂。爱妻爱子者,只知妻子之好,不知妻子之恶。养 成祸胎,或至荡产灭门者,皆由贪与爱之私欲所致 也。若将此不合情理之私欲,格除净尽,则妻子之是 是非非自知,名利之得之以道,不须夤缘妄求矣。此 “物”字,先要识得是幻妄不合情理之私欲,则其格 除,乃易易事。否则尽平生力,不奈彼何。纵读尽世 间书,也只成得一个依草附木,随波逐浪汉。甚矣! 私欲之物之祸大也。若知此物是吾人生死怨家,决不 令彼暂存吾心,则即心本具之正知自显。正知显,而 意诚、心正、身修,顺流而导,势如破竹,有不期然 而然者。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以一切人 民,各具明德。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其不能为尧 舜,不能作佛者,皆由私欲锢蔽,不奋克念之功,遂 致从劫至劫,随私欲转,轮回六道,了无出期。可不 哀哉!然专以格致为训,不以因果相辅而导者,或难 奋发大心,励志修持也。 (续)标本同治录序

汝年二十一,能诗能文,乃宿有善根者。然须谦卑自牧, 勿以聪明骄人,愈学问广博,愈觉不足,则后来成就,难可测 量。十年前,谛闲法师有一徒弟,名显荫,人极聪明,十七八 岁出家。但气量太小,一点屈不肯受。初次讲小座毕,拜其 师,其师并未说他讲得不好,但云音声太小,由此一语便生 病。而谛公之人,一味令彼心常欢喜,故傲性日增月盛。后由 日本学密宗,彼所发挥密宗之文字,通寄上海居士林登林刊。 其自高位置,已是唯有我高。
后回国,至观宗看其师。谛公云,汝声名很大,惜未真实 用功,当闭三年关,用用功方好。彼一闻此语,如刀割心,即 日便病。次日带病往上海居士林,年余而死。死后不久,光到 上海太平寺,林员朱石僧来,问其死时景象。言糊糊涂涂,佛 也不会念,咒也不会念。此乃显密圆通,自觉世无与俦之大法 师,以不自量,仗宿慧根,作二十二三岁短命而死之糊涂鬼, 岂不大可哀哉。设使显荫能不自高,谦卑自牧,中国学者, 未能或超出其上者。光愍显荫以因此而死,为汝作前车之鉴。 (续编卷上·复游有维居士书) (续)复游有维书

民十年,光至南京。魏梅荪(系翰林,时年 六十)谓光曰:“佛法某也相信,佛也肯念,师之 《文钞》也看过,就是吃不来素。”光谓:“富贵人 习气难忘。君欲吃素,祈熟读《文钞》中‘南浔放生 池疏’。(以其文先说生佛心性不二。次说历劫互为父母、 兄弟、妻子、眷属互生,互为怨家对头互杀。次引《梵网》 《楞严》《楞伽》经文为证。熟读深思,不徒不忍食,且不 敢食矣。见《息灾法会法语》)当数数读,自不能吃肉食 矣。”此系八月十二日话。至十月,彼六十生辰,恐 人情有碍,往金山过生日,回家即长素矣。 (续)复卓 人居士书

世人于衣食供身之物,悉知预备,不致临时 失措。而关于身心性命之事,不但不知预修,且以人 之预修者为痴。而以己之肆志纵情,姿行淫杀,为有 福,为有智。不知世间盲聋喑哑、残废无依之人,与 牛马猪羊,或为人服役,或充人口腹者,皆此种自以 为有福有智之人,所得其福智之真实好报耳。 (三)复 杨宗慎书

汝既知性情暴戾,当时时作我事事不如人想。 纵人负我德,亦当作我负人德想。觉自己对一切人皆 有愧怍,歉憾无已,则暴戾之气,便无由生矣。凡暴 戾之气,皆从傲慢而起。既觉自己处处抱歉,自然气 馁心平,不自我慢贡高以陵人。 (三)复郝智熹书

佛法要义,在无执着心。若预先存一死执着得 种种境界利益之心,便含魔胎。若心中空空洞洞,除 一句佛外,别无一念可得,则庶几有得矣。 (三)复明 道法师书

《自知录》,为引人入魔至极可恶之魔话。 上海罗济同居士得此录,石印一千本送人。丁桂樵居 士欲为广布,令济同寄光一包,桂樵自己作书与光, 祈为作序,以期广传。光阅之,不胜惊异。即将原寄 之书,完全寄与桂樵,极陈此书之祸。 以初心人率皆 不在一心至诚忆念上用功,而常欲见好境界,倘一见 此书,以急切之狂妄心,常作此念,必至引起宿世怨 家,为现彼所慕之境。及乎一见此境,生大欢喜, 怨家随即附体, 其人即丧心病狂,佛亦不奈何彼矣。 (三)复李少垣书

凡有忿怒、淫欲、好胜、赌气等念,偶尔萌 动,即作念云:“我念佛人,何可起此种心念乎?” 念起即息,久则凡一切劳神损身之念,皆无由而起。 终日由佛不思议功德,加持身心。敢保不须十日,即 见大效。 (续)与胡作初书

◎业障重,贪瞋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 久之自可诸疾咸愈。《普门品》谓,若有众生,多于 淫欲、瞋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 之。念佛亦然。但当尽心竭力,无或疑贰,则无求不 得。 (正)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责任编辑: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