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吉林长春,自小学习书法、国画、围棋等等。在小学二年级时,母亲开始信佛,家里供奉了观世音菩萨。当时我年纪还小,只是随着母亲一起磕头、拜佛。 就这样一直持续到我上初二,由于受学校不良风气的影响,拜菩萨也就变成了一种形式。直到一次考试失败后,我十分沮丧,一直不能振作。母亲看因缘已成熟,便开始给我讲一些佛理,并给我看了一本《慧律法语》。当我看到“时间总会过去的”这一句时,感触很深,感觉世间一切皆是无常,就连我此刻沮丧的心情也是不可得的,也会被时间所冲淡忘却。内心失落的感受立刻消失了,当下在我心目中,佛教再也不是政治书上那种迷信的宗教,而是能让人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是世间的真理。于是,我开始正式接触佛教,开始受佛法的熏陶,每天都会看一些佛书,听一些佛学光碟,渐渐地便对社会生起了厌离心。 第一次去寺院是初二下学期,第一次见到师父,感觉无比的庄严,有一种无法形容的威慑力。之后我便经常去寺院,师父也开始引导我、教育我,我渐渐开始了解世间的无常,了解内心的贪嗔痴、内心的无明,世间的缘起法,什么才是真正的解脱等等。再反观我在学校时的烦恼及自身的习气毛病,觉得自身无论是表面和内心都很污秽不堪,再看一看父母在世间奔波劳苦、种种的烦恼痛苦,便逐渐生起了出家的念头。 念初三的时候我去了一趟大石桥的宝林寺。刚进大门,八个大字映入眼帘:以戒为师,正法久住。“戒”这个字在我心中便画上了问号。我到处观察,整个寺院都找不到一个功德箱,晚上过斋时,没见到一个师父。回去后,我便请教师父,师父说这是佛制定的戒律,这是严持戒律的道场。我顿时感到八万四千毛孔直立,被师父严持戒律的威严所感动、所震撼,出家的念头也逐渐牢固。 随着师父的教导,我对佛法的了解也逐渐深入,开始听经闻法。当时,师父经常告诫的一句话就是:出家前要培福,而且要发大愿,无论愿多么大,只要诚心,总有一天会实现。自从看了虚云老和尚的事迹,被他老人家那种为佛法献身的精神所感动,心中暗自发愿,将来也要像他一样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 直到高一结束后,我的人生观也逐渐形成,觉得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小染缸。我仔细地想了想我这一年来所学的知识,在每次考试后又还给了老师,而且自我的知见越来越强,逐渐产生了我慢心。每天过得都很空虚,脑子里只有“忙”这一个字,整天毫无意义地奔波操劳,弄得自己精力憔悴。虽然在法音下成长,但毕竟没有定力,白天受女生包围,晚上受游戏影响,越来越难控制自己的内心,强烈的正念和社会的引诱天天在做斗争。而且感觉学习并不是为了学知识,而是为了三年后的高考,如果是这样,就算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又能怎样?只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此时出家的念头已经无法抑制。 但家中还有一个老人舍不得我,而且他又身染重病,我怕我这一走他会……只好先放下这一念头。但是过了不久,家里就出事了,姥爷在厕所不小心滑倒而病逝,但面相很安详,三天后身体依然松软,脸色比活着的时候更加丰润,身上没有腐臭味,头顶还有余温,这些都是往生的现象。亲人的离去又一次的使我深感无常,而且我觉得这是姥爷在为我表法,让我放心的出家,我便决然的直奔宝林寺。 因为我发愿做一名律师,而且对界诠法师的戒律院也早有耳闻,这时师父又一次严肃地问我为什么出家,我便把诚心发的愿答出:为荷担如来家业,弘扬戒律,为续佛慧命而出家。师父又问出什么家?我便答:出世间的五欲六尘,出心家。于是通过师父的介绍后,我特意来到平兴寺,并决定如不学成戒律,如不能续佛慧命,弘扬戒律,决不离开界诠法师。 佛陀制定戒律,不是为了束缚弟子,而是为让佛子得解脱。戒律是僧团的防腐剂,如果僧团中没有戒律,那么和在家弟子修持有什么分别?而且要了脱生死也不是那么容易。戒律就像人体中的脊椎,如果抽去此骨,人的骨架也会散掉,僧团也将是一盘散沙。佛教只要有戒律存在,佛陀的弟子及僧团的本质必将长存。 虚云法师也曾开示:一切法门,都离不了持戒,都以持戒为先。戒是根本,如不持戒,纵有多智,皆为魔事。 只有持戒的道场,才是正法久住的道场,戒律就像《楞严经》,《楞严经》一灭,一切经典皆渐灭尽。戒律一灭,正法难存,佛门必将乌烟瘴气。 所以我一定要弘扬戒律,让正法久住! (责任编辑:pxsqlyy) |